據報道了解,河北保定市阜平縣近百名農民工修路遭遇欠薪,施工方稱至今仍拖欠農民工勞務費2300多萬,已拖欠三年。阜平縣交通局表示,欠款原因是保定市交通局沒給下撥足夠資金,而河北省保定市交通局回應 ,該局之前已經撥付資金及擔保貸款,完全能夠支付全部農民工工資和大部分工程款。既然市交通局給了錢,為何農民工沒有拿到?(中國廣播網9月18日)
修建高速公路的目的是為了完善地方交通體系,是發展現代化經濟、加快城鄉建設的先決條件,這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保阜”高速的修建卻讓項目施工的農民工嘗盡了三年“漫漫討薪路”的心酸,利民工程在投入使用讓百姓嘗到“甜頭”之前就先讓百姓嘗到了“苦頭”。
據新聞報道了解,保定市交通局已經撥付的資金及擔保貸款完全能夠支付全部農民工工資和大部分工程款,且與阜平縣政府簽訂了承諾函,確定項目超出預算資金由縣政府負責,此項目不應再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而阜平縣交通局則表示,由于保定市交通局負債嚴重,原本預算內的工程款也一拖再拖,“保阜”高速公路已由保定市賣給河北交通投資集團公司,所以“窟窿”應該由市交通局和新業主來填補。責任被各單位部門推過來推過去,都有自認為站得住腳的理由可以讓自己不對此事負責,被拖欠三年的農民工工資一時間成了“皮球”被踢來踢。
不可否認,高速公路的修建能讓無數人從中受益,但為此流血流汗的農民工卻成了受害者。被拖欠的農民工工資去哪兒了?到底該由誰來對此事負責?這些問題頗受輿論的關注,但是筆者更關注的是什么時候能解決問題?什么時候才能讓被拖欠的工資踏踏實實的“躺在”農民工的手里?工程資金責任的背后更應關注的是無處發聲的“民生問題”。
近年來施工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件屢有發生,面對復雜的社會農民工們儼然成了弱勢群體,但是農民工群體卻像“打不死的小強”般堅強的奮斗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并不是農民工們“太傻太天真”,而是迫于生計不得已,因為每一個農民工的背后都有一個人或者一家人的脆弱人生,進城務工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最主要的謀生手段。
目前,無論是工資問題還是利益保障問題,農民工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注的重點問題。要解決農民工問題,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律意識灌輸,使他們能夠用法律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工的關注程度,因為農民工在中國是一個大群體,若是得不到應有的認可與保護很可能造成激憤情緒,影響社會穩定。
保定市交通局回復稱,將繼續積極配合阜平縣相關部門對項目資金情況進行核算確認,協調相關部門盡快兌付新確認的工程款項據,但實際工作卻進展緩慢。筆者不禁想問,若只關注城市建設發展問題而忽視了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那么城市建設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還望相關部門在盡快擔起自身責任的同時更要切實當好民生工程的“建筑師”,將最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排在首位,充分發揚好“人民公仆為人民”的優良作風,不要讓農民工們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