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來,鄭州西三環塌了11次,原因一直是個謎。而昨天下午,鄭州西三環與中原路立交橋下又現塌方,一輛公交車被困。市民質疑:“難道非要出人命,才會被重視?”(來源于:國際在線)
5個月鄭州西三環塌了11次,真是嚇壞人。因此,導致市民質疑“難道非要出人命,才會被重視?”。大家不禁要問,像這樣的工程難道不是“豆腐渣工程”?我們的職能部門又到哪兒去了?5個月11次坍塌讓政府的公信力不堪重負。不知道官員們的責任意識都去哪兒了?多次坍塌說明這絕不是突發的偶然事件,因牽涉民生問題,已屬于公共事件。塌陷層出不窮,有關部門重視不足,管理缺位,逃避不了徹底追究的底線。筆者覺得,5個月11次坍塌的“豆腐渣工程”還能經得起多少回的折騰呢?
俗話說,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工程更是要事。如此“豆腐渣工程”里面肯定有不可告人的貓膩。筆者認為, 有豆腐渣工程就有權錢交易,這就好象100℅=1一樣。豆腐渣工程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現象,它是權錢交易后的必然結果。黑心老板自然要處理,但主管工程的主要負責人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今后類似的豆腐渣工程是否會一去不復返呢?眾所周知,經歷千百年風雨,偉大的長城依然屹立,還有就是新中國建設初期首都高質量高速度的十大建筑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在經濟迅猛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工程建設中的“豆腐渣”卻成了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如洪水沖出“豆腐渣”,地震震出“豆腐渣”,大火燒出“豆腐渣”,行人踩出“豆腐渣”,車輛壓出“豆腐渣”,甚至無洪水無地震無火災無行人無車輛時也會出現“豆腐渣”,等等“豆腐渣工程”數不勝數。
筆者認為,像5個月塌11次的“豆腐渣工程”大多逃脫不了一個“三角定律”:工程承包方下“餌料”,讓被施工單位的主管人等食餌上鉤,然后,再照方抓藥,把工程驗收者一舉拿下。于是,豆腐渣工程便“塵埃落定”。因此,要打破“三角定律”,砍斷滋生腐敗的鏈條,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不管大權還是小權,出籠即揪,露頭就打。更重要的是,要在第一時間壓縮腐敗產生的空隙,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要從源頭入手,卡住咽喉,抓住七寸,讓“三角定律”不便形成、不能形成,將腐敗消滅在萌芽中,不再讓“豆腐渣工程”禍國殃民。
總而言之,5個月塌11次的立交橋絕對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相關部門良心和責任感的缺失。立交坍塌應多從監管責任制與責任心“塌陷”找原因。修復塌陷的立交橋相對容易,修復監管者的良心和責任心則要難得多。必須從強化責任制、依法依規問責上發力,這樣才能不再讓類似的悲劇發生。(文/李子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