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連云港市從征求到的群眾意見中梳理出一批群眾期盼解決的民生問題,既從體制機制層面破解難題,也從小處著手解決具體小事。僅背街小巷整治,就讓5個街道、33個社區的656條小街巷得到改造,6萬多戶家庭從中受惠。(人民網9月12日)
近年來,群眾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關注,群眾的難題越來越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特別是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深入基層,為民解憂成了所有干部考核的硬杠杠。在為民務實清廉的民生答卷上,干部是考生,群眾是考官,干部能否考出好成績全憑群眾來打分。因此,破解群眾辦事難的問題成了干部得高分的關鍵,也是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根本。
堅持問題導向,發現“潛伏性問題”。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后,各地都響應中央號召,切實開展了一系列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的惠民活動,但也存在一種現象,很多干部是為了完成任務去走基層,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借機游山玩水,干部走基層如曇花一現,自然就避不了“作秀”之嫌。對于這些潛伏性的問題,必須要建立長效機制,避免走基層成為走過場的把戲。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關鍵性問題”。找準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找到干群關系不和諧的關鍵因素,對癥下藥。干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必須構建有效的利益訴求和調解機制,確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改善干群關系,離不開轉變干部作風,但更為關鍵的是要規范權力的運行和監督,樹立服務本位的權力觀,要在解決為民辦實事難點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涉及群眾利益的重點信訪問題上狠下功夫。
堅持問題導向,解決“普遍性問題”。所謂普遍性問題,一是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二是領導干部身上明顯存在的、必須解決也能夠解決的突出問題。就目前而言,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的就是干部“人難找、門難進、臉難看”的問題,最怕的就是干部踢皮球,能推則推、能躲則躲,要找準這些普遍性問題,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將“群眾有事我來幫”“群眾心愿我來辦”轉化為干部的自覺行動。(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