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鄭州一區人大代表持多套身份證被舉報兩月后變身政協委員”,引起公眾關注。被舉報后辭去區人大代表的王群英,如何順利成為市政協委員?一個月來,記者撥通涉此事件部門電話148次,這些謎團仍未獲得官方明確回復。(8月26日京華時報)
“人大代表持多套身份證”,無疑給最近的新聞添了“新口味”。作為人大代表,為何要持有多套身份證?多套身份證又是如何辦理取得?被舉報后緣何能順利成為市政協委員?這些問題不僅讓“聞新而動”的記者感興趣,更是盤亙在公眾心中的謎團。
身份證是每位公民的“明信片”,按常理講,一位公民只應擁有一張身份證。今年1月,公安部也聲明,決不允許一人多個戶口多張身份證。人大代表的本質也是普通公民,為何王群英就能與眾不同,能持有4套省份證?
新聞中針對該問題給出了答案,王群英的3張虛假戶口是由其家人提供虛假材料取得。這樣解釋王群英就能躲在家人的“擋箭牌”后面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由家人代辦,可假身份在王群英手中,說不定辦理假身份的幕后主使正是王群英。其法人身份所在的河南泰浦物流集團公司涉及非法占地,非法占有土地,假身份證是不是“功臣”之一?
王群英被群眾舉報,又“一辭了之”,以此平息輿論,轉移公眾視線。但令公眾沒想到的是,辭職兩月后王群英便變身為市政協委員。這不禁讓人感嘆,帶病提拔何時休!出了問題要追責無可厚非,但追責不能追得不明不白,隔靴搔癢。除了追責相關部門還應盡快給公眾曬一曬“明白賬”,而不是推諉扯皮,讓記者連吃一個月的“閉門羹”。如此,才能真正平息輿論,維護政府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