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7月24日電(記者林小春)在太陽系外尋找“第二地球”比此前認為的要困難得多。多國天文學家24日說,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了3顆繞著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轉的遙遠行星,雖然確實找到了水,但貧乏程度“令人相當吃驚”。這一發現對現有行星形成理論提出嚴重挑戰。
“基本上,這說明行星形成理論遇到了大麻煩,”領導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尼庫·馬杜蘇丹說,“我們期盼著在這些行星中找到大量的水。但現在我們不得不重新討論巨行星尤其‘熱木星’的形成與遷移模型,研究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熱木星”是指大小與木星相當,但溫度極高、運行軌道距其繞行恒星非常近的氣態巨行星。最新研究的3顆行星距地球60至900光年,圍繞著類似太陽的母星運轉,表面溫度介于815攝氏度到2200攝氏度,是典型的“熱木星”,其大氣被認為是尋找水蒸氣的理想之地,但結果只有行星形成標準理論所預測水平的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幾近干涸”。
這3顆行星分別代號為HD 209458b、HD 189733b和WASP-12b,其中第一顆接受了迄今對系外行星化學成分最高精度的測量,測到的大氣水蒸氣含量介于4到24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之間。馬杜蘇丹說:“我們現在能以比以前大得多的確定性宣布,我們已經在系外行星找到了水。但是,其含量之低令人相當吃驚。”
馬杜蘇丹說,這一發現意味著,未來我們尋找潛在宜居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時,“可能得準備面臨其含水量比預想低得多的情況”。
根據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行星是在年輕恒星周圍由氫、氦、冰和塵埃粒子組成的塵埃星盤中形成。這些粒子聚集在一起日益增大,直到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一個固體核,繼續吸引周圍的塵埃和氣體后形成巨大的行星。在這個過程中,行星大氣的氧應該大體上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但馬杜蘇丹及其美國與加拿大的同行發現水蒸氣含量極低,給這一理論“提出了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