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產業的寒冬期,政府對于區域白酒產業的支持和推動力量越來越明顯,上周末,貴州省政府直接搭臺,副省長王江平帶領貴州46家白酒企業在北京開展品牌推介。(7月21日,京華時報)
當下,雖然公款吃喝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根治,但是,對白酒企業來說無疑也迎來一股寒流。現如今貴州省又出現了關于副省長親自“進京賣酒”的新聞在網絡上不脛而走。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地方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作支撐,企業發展離不開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地方執政者更是產業發展的“主心骨”。筆者認為,官員帶領企業“賣酒”,必讓冷流酒企迎來暖意。
正如報道,貴州省副省長王江平用心找出路,傾力想辦法,帶領貴州46家白酒企業上北京“賣酒”。此次進京的貴州白酒包括了幾個貴州白酒知名企業,與來自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約300家經銷商進行品牌推介。此次企業抱團救市,當天就簽約4個項目,合同金額106.4億元。顯然,官員通過用自己的行動給遭遇冷流白酒企業帶去了溫暖,播撒了希望,增強了企業的信心,凝聚起發展的強大動能,凸顯為民政績觀,彰顯公仆情懷,可學,可贊。
近年來,政府主導產業并不鮮見,各級黨委、政府在人民謀福祉的征途中,沒少花心思、少下功夫,不論是大力發展酒業,還是打造文化新城,各式各樣的概念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好項目、好舉措帶動了一方群眾發家致富。但個別好項目卻因“水土不服”而給群眾帶來了“銷售難題”。面對“市場的晴雨表”,更需要無數的當地官員,掌握市場情況,果斷作出判斷,最大程度減少損失,用一心為民的真情千方百計搭建起“銷售平臺”,保護好群眾謀求發展的信心與勇氣,才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才能贏得群眾的尊重與信任。
顯然,在當地的酒業是很滯銷,但是卻也沒有通過“內部消化”的方式來處理,而是通過尋求兄弟省份的幫助來完成的,這一點還是需要魄力的。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作為副省長,在白酒滯銷的困境時期,在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副省長挺身而出,從找通銷售通道入手,當起白酒銷售的“推銷人”,成為白酒“抱團救市”的“主心骨”,幫助企業度過了難關,樹立了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