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治理更智能
“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和社會監控的機制”,被視為城市治理的關鍵。那么,如何讓信用成為城市的“硬通貨”呢?
得益于大數據技術,上海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基本覆蓋上海138萬家法人單位,以及兩千多萬常住人口。信用好的人,不交押金就能在圖書館借書,而坐車或地鐵逃票、助學貸款不還、欠繳水電煤費用等行為,則會被納入信用系統,甚至會影響日后向銀行貸款。
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上海用大數據構筑“天羅地網”。目前,上海市公安局信息中心已匯集250億條信息,日均數據增量近5000萬條,包括視頻監控、電子警察、治安卡口等系統產生的各類信息。
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政府可以更全面掌握情況,決策前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上海建起“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對于廉租房等申請家庭,通過對申請對象信息的大數據分析,只要有蛛絲馬跡,就能將不符合條件者拒之門外。
在掌握經濟信息方面,大數據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上海統計局建立“1號店快速消費品價格指數”,從而掌握日常消費品的價格變動,為制定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等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