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大對企業環保措施的監管,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線監測網絡的資金已逾百億元,能夠監控上萬個污染源。但是,半月談記者近日調研發現,一些企業已從簡單的污水偷排轉為對在線監測數據動手腳,通過采用軟、硬件手段制造“李鬼數據”,使其永遠達標。此行為不僅欺騙社會公眾,更會誤導政府的決策。
監測設備形同虛設,“國字頭”企業也造假
環保部近期對去年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五大電力集團、華潤、中石油、神華等央企的子公司均上榜。
半月談記者在各地調研時了解到,環保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寧夏銀川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在啟元藥業進行檢查時,奇怪的情況出現了:當鍋爐內的脫硫設備被停運1小時后,鍋爐排出氣體的顏色和氣味都發生了變化,在線監測數據卻紋絲不動。
河北省邢臺市環保局對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進行檢查時發現:53天中,煙塵超標38天,超標率為71.7%;高濃度焦化生產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用于熄焦,揮發酚濃度是國家標準的138倍,可企業在線監測數據顯示為達標。
“執法中,我們發現,部分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已經摸到了自動監測設備的采樣規律,如兩小時或者1小時采樣一次,部分企業就在測量間歇大量偷排超標污水。”河北省環境執法監察局局長趙軍說。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執法局局長虢鵬介紹,國控、區控企業都安裝了污染在線監測設備,環保部門能對其進行24小時監控,僅從數據上是看不出任何問題的。虢鵬打開手機上安裝的在線監測軟件,記者看到所有企業排污數據都顯示為“合格”。“其實對于這些數據,我們并不完全相信。有時突擊檢查中看見設備在運行,但一摸機器還是涼的,很明顯企業在造假。”虢鵬說。
近幾年,企業廢氣、廢水自動監測數據屢屢出現造假現象。2013年至今,山東省環保廳共查處破壞或干擾自動監控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企業22家,對其實施了通報、罰款、掛牌督辦等處罰,并將其中5起符合移交條件的案件移交山東省公安廳處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手段花樣多
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總工許楊說,根據日常檢查情況,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10多種:一類是通過修改設備工作參數等軟件手段造假,不達標的變達標。
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每立方米1000毫克,在軟件計算時加個0.1的系數,結果就成了每立方米100毫克;另一類是通過破壞采樣系統等硬件手段造假。在設備采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采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采集不到真實樣品。
山東省查處的22家企業中,17家采用軟件手段造假,5家采用硬件手段造假,軟件手段造假是自動監測數據造假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軟件手段造假“技術含量”較高,恢復正常狀態迅速,消除造假痕跡方便,調查取證比較困難,環保部門調查難度和壓力也很大。
安徽合肥工業大學水環境治理專家汪家權說,一些企業對排污數據的處理可謂“用心良苦”,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違規調試,讓數據“永遠達標”。比如,排污企業在污水中放置一個水桶,里面盛滿干凈的水,在線監測的探頭被固定在水桶中,跟污水完全分隔開,這樣無論怎么監測,都是達標的。
一些環保部門負責人說,目前重點企業都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但畢竟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企業有違法企圖,就會想方設法改變在線監測設備的數據。
河北省邢臺市環保局對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的調查發現,該公司為了蒙混過關,通過在鍋爐煙囪中部安裝一個螺絲,以便隨時調節采樣點的位置,使其在線監測數據一貫保持“合格”。
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成員、天津“綠領”發起人趙亮告訴記者,針對氣體排放的監測是最難的,這也導致了企業在氣體排放數據上造假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