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聳立著方尖碑和金字塔的新村廣場空無一人。“到了晚上,廣場上的噴泉能涌起30米高。”張興興致勃勃地介紹著。
新村在窟野河邊的1.6萬畝灘涂地上誕生。2006年初建至今已有8年,新村的施工仍然在路上。
“樓盤開發受民間借貸危機的影響很大。”羅喜林說,“不少(房地產)開發商本身也是‘煤老板’,煤價下跌后,資金跟不上,樓盤也就只能爛在這兒了。”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自2003年年底,神木房價開始升溫,從均價890元/平方米,漲至2007年4000元/平方米。2010年以后,樓盤價格更是一路飆升,到2012年,均價已達2萬元/平方米。
陳峰(化名)就曾在“富人炒礦,窮人炒房”的風潮帶動下,拿出家里多年積攢的100余萬元人民幣,加入到炒房隊伍中。
2011年,陳峰將投入百萬元購買的兩套在建房源,以300萬元的高價脫手。膨脹的欲望促使他接連借款近800萬元,繼續投資房產。
2012年年底,他通過關系以1萬元/平方米的均價購入6套新房。然而,2013年6月,小區的主體建筑剛剛建成,開發商卻意外暴亡,其身后是數億元的巨額債務,讓樓盤開發至此畫上句號,而包括陳峰在內的購房者們也成了爛尾樓的房東。
2013年,神木民間借貸市場崩盤,房價自去年中期嚴重下跌,這種態勢持續至今。“去年一套價值200萬元的房子,在今年賣不到100萬元。”張興搖頭嘆息道,“好多房子目前都用來頂債了。”
即便如此,2014年起,當地樓市交易依然清淡。新城區一棟棟高樓空無一人,大量爛尾樓無錢續建,開發商紛紛宣告破產。
有資料顯示,在實際居住人口只有十幾萬的神木縣,卻有數百萬平方米的房產在借貸危機之后成為空蕩蕩的“鬼城”空置房。
“縣城三角債務普遍,躲債已經成為‘時尚’,現在很少有人愿意把錢投到房地產上了。”縣城一家地產中介公司負責人說,清冷的銷售大廳,幾個工作人員正無聊地擺弄著手機。“去年年初,新開的樓盤交易價還是能在原價之上再加個四五萬元,今年就只有人問,沒有人買,甚至賠本都沒有人買。”
此時,幾米外的空地上,神木新村的模型在夕陽的余光里靜靜佇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