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難題是一方面我們要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和產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體制機制的障礙還很大。”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7月16日在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2014應對中國老齡化發展論壇”暨“兒女孝心工程”研討會上直言。
民間資本希望能向政府要更多的支持,卻遇到“政策落地難”的問題。對于政府來說,對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持鼓勵態度,但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很容易被人以建養老項目為名鉆空子。
民間資本頗顯弱勢
江蘇東方惠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陶金海涉足養老產業已8年,他感到最大的困難有二:政策落實和外圍支持。“從國務院的35號文件到我們省出臺的39號文件都有很多政策點到位,但真正在執行過程中我們感覺到難以享受到政策的紅利。”
陶金海說,民營養老服務機構目前在工商注冊須為營利性機構,而且“工商注冊養老服務這一項都很難注冊,我們公司還是1992年申請來的,因為注冊養老服務必須由民政部批準,他認為國務院批準的機構才是養老。”
陶金海表示,養老產業還急需人才和資金,尤其是資金來源更是民辦養老機構的難題。目前辦得好的民辦養老機構不多,因此雖然有了政策,但銀行系統很難支持。“指望國家投入經費是不現實的,政府財力很有限,另外銀行資金拿不到,風投機構目前看到好的模式也不一定給你錢,怎么辦?”
閆青春也認為,目前政策的確是出臺了很多,但是中央出臺的政策是根據全國的實際來制定的,而可操作性強的細則就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地方各級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現在看我們缺少更多具體化、可操作性強,能有剛性約束力的政策和措施。”
“現在整個養老服務領域面臨著二元化體制并存的狀況,公辦的養老機構是政府用財政投入給建房子、添設備、配人員,并給運營經費,而民辦的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雖然我們現在有民辦公助的辦法和措施,但主體投資還是民間資本自己出,政府只是象征性、鼓勵性的資助。”閆青春認為,這就造成了競爭的不平衡,而公辦福利院因為條件更好、價格可以更低而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