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
昨日5個中央巡視組曬出的問題賬單中,另一個“老問題”為超職數配備干部。遼寧、甘肅都被指出了這一問題。河南還被指出,“買官賣官問題突出,跑官要官、拉票賄選問題一度也比較嚴重;干部帶病提拔問題時有發生”。(7月8日《新京報》)
買官賣官古往今來皆有之。不過古人尚且比當前官員要坦蕩一點,畢竟這一筆買賣在古人的時候還是明碼實價。比如秦始皇時規定“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而明代更是直白的喊出了“官無大小,皆有定價”的口號,如此一來好似當前買官賣官現象還不“嚴重”,畢竟比起古人來說還是“低調”了很多。
然而這是一件值得我們慶幸和驕傲的事么?如果此風一旦助長,可以試想官員們恐怕不會專心于干實事,反而會將重點聚焦于溜須拍馬、鉆營打洞之上,黨中央三令五申禁止的公款送禮、土特產品等禁令,其實就是中央在看到了不少官員不以實績表明能力,反以物質來敲開仕途上升之門的歪風邪氣后所做的針對之舉。
查處一個端出一窩,這是當前反腐過程最大的特點。在當前恐怕已經說不清楚到底是“拔出來蘿卜帶出了泥”還是“泥巴太多被清掃露出了蘿卜”。石油幫腐敗窩案,還有就這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萬慶良落馬后的局長們被查都說明了一點,裙帶關系、小圈子現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凸顯出來。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其實恰恰就是說明了腐敗已經成為了鏈條,而買官買官就是構成腐敗成為“團隊化”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