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為了建設福州大學城,閩侯縣上街鎮和南嶼鎮的土地被大幅征用。作為補償辦法之一,從2002年起這些地區的考生報考福州大學城內的高校,都享受降二十分錄取的政策。而前不久,閩侯縣的這些失地家庭接到消息稱,今年開始他們將享受不到20分的錄取優惠政策,這讓失地農民很不滿、覺得被騙。(7月4日人民網)
被譽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人才選拔考試高考來說。筆者認為,至少到目前為止,它還是我們國家最為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也是國家選拔人才最為合理和行之有效的方式。盡管由于“唯分數論”的選才標準而飽受詬病。但分數背后的知識畢竟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最基礎的重要標志,將其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參數,也應該是非常合理且科學的。
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高考”是學子漫漫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起跑線。在這條起跑線上,無關乎身份的差別,縱使你是高官子弟。也無所謂家境的厚薄,哪怕你是土豪的兒子。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河南省杞縣高考槍手替考事件,還是遼寧省本溪縣高級中學87名體優加分事件,以及該新聞中閩侯縣涉嫌征地加分的事件。都讓我們看到,總有那么一些人或有意無意、或想方設法的要去動一動這條“起跑線”。
拿該新聞說,雖然福建省教育廳認為媒體存在誤讀,它不是對農民征地款的補償,而是“考慮到征地村農民對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建設作出的貢獻”而對其“實行特殊錄取照顧政策”。限于福州本地大學以及針對的是被征地農民,這樣的解釋看似有一定的理由,但也難逃涉嫌“利益”交換的嫌疑。人們大可猜測,利益的一方能心安理得的享受高考20分的加分,利益另一方則能讓征地成本以及信訪案件得到大面積降低。當然或許當地政府部門是出于對本地考生的政策保護。但這長達12年的加分保護政策,說到底還是拿著“公平”當本錢,犧牲別的學子的利益來補償征地農民家孩子的利益。所以無論有什么樣的理由,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取的。若真想為當地群眾謀利,就把最初絞盡腦汁加20分的這個心思用在如何提升本地的教育質量上,豈不更好?
目前我國的高考的加分政策分為照顧性加分和鼓勵性加分兩大類,照顧性加分包括少數民族考生、烈士女子等;鼓勵性加分,是指特長突出或作出卓越貢獻的考生。該新聞中的閩侯縣,無疑就是想靠上照顧性加分這條大船。而遼寧省本溪縣高級中學大批的體優生加分,無疑就是想利用鼓勵性加分的漏洞鉆空子。我國的國情告訴我們,照顧性加分應該堅持。但是不規范的鼓勵性加分的存在就值得商榷了。
由此看來,重新規范高考加分政策,已是非常有必要的了。希望相關部門在加強嚴把照顧性加分的制度保障上,還要針對鼓勵性加分,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限制行政權力的濫用,杜絕諸如此類假體優生加分、征地加分的現象發生。以此捍衛這本就不多的體現公平的高考“起跑線”。
作者:梁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