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靜致遠)
錦州市養老綜合服務中心是省級養老示范工程,也是市政府確定的2014年重點民生工程,原計劃今年5月1日動工。可從2013年10月開始,盡管領導高度重視,并由民政局一名副局長重點協調各種審批,可是歷時8個月,經過39個單位,加蓋了133個公章,仍然沒有完成審批工作;下一步審批還要涉及7個單位,辦理12大項審批手續。(來源于:《人民日報》)
眾所周知,本屆政府再三強調減政放權。然而,當下很多企業普遍的感受還是存在“審批難、難審批”現象。筆者覺得,這無一不是阻礙發展的“攔腳石”和“攔路虎”。大家不禁要問,“133個印章”到底能讓我們的發展走多遠呢?
從報道中大家不難發現,一個受到市領導“高度重視”、被列入市政府“年度重點民生工程”的項目,盡管手拿尚方寶劍、并有副局長親自擔綱參與協調有關事宜,蓋了133個公章卻依然未能走完漫長審批長征之路——其他項目能有什么待遇、遭遇何種情形,我們可想而知。
顯然,這真是不是不作為,而是“慢作為”,好好的民生工程,只能被拖成讓人長吁短嘆的“鬧心工程”。由“133個公章”印證的辦事之難,讓人不由得想起另一件奇葩故事:年初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香繽投資集團董事長許明金在小組討論中大倒苦水——“保障房建成了,供水供電卻沒有人管,協調會開了163次,每次都有會議記錄。會有人開,飯有人吃,開完會后拍拍屁股走人,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如今,蓋好的保障房只能給蚊子住!”如果說133個公章是133種審批權力之間的相互掣肘,163次協調會則活脫脫地證明了一種群眾司空見慣的“官僚主義嘴臉”:會照開、飯照吃、事照議,就是不落實。對于某些權力部門官員來說,工作不推不動、推了也只是慢動,每次都要回到原點重新出發,把辦事人折騰得如同脫胎換骨一般,事情依然在原點毫無進展。這系列現象真是折騰人,更是折磨人。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搬掉在改革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
在大勢改革中國的今天,133個印章依然是走不完的“萬里長征路”。難道說“印把子”權力就如此重要嗎?讓人立即想到李克強總理就改革時的經典論句: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盡管有些部門說起來甲乙丙丁、論起來子丑寅卯,但若真的讓官員放權,表面上喊破嗓子的他們,行動時卻畏畏縮縮、跑起來比蝸牛還慢。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要針對“133個公章”“163次協調會”所暴露的審批制度缺陷,刪繁就簡予以修補,既不讓制度的繁瑣復雜影響效率,也不讓其成為庸官不作為的擋箭牌和貪官吃拿卡要的理由。別再讓“印章權力”阻礙發展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