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在中國鐵路總公司考察時,為備受關注的鐵路改革定調。他說,投融資體制改革是鐵路改革的關鍵,要以此為突破口,探索如何更好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而依靠國家單打獨斗和行政方式推進的鐵路投資方式,已經非改不可了。(8月28日《華夏時報》)
進入下半年,理應是鐵路施工旺季的開始,但是近期新開工的項目并不多。有資料顯示,現在鐵路64個新開工項目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只有17個,目前鐵路完成投資不到3000億元,離完成全年8000億的投資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更甚影響到鐵路改革的進程。
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對鐵路改革來說可能是措不及防的,眾多利好的鐵路土地開放性政策也好,抑或國家領導人給中國裝備的傾情代言,似乎也沒能完美解決鐵路融資的問題。可能這就是總理為什么會強調:要拿出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和競爭性業務,吸引民間資本共同參與,通過創新融資方式、豐富多元投資主體,為鐵路發展注入新動力。
可見,融資的過程關鍵還是一個相互信任的過程。鐵路自身在不斷的革新過程中層出不窮的種種舉措還是歷歷在目,但是如何在保證自身公益性的同時,不斷強化自身的市場化核心競爭力,這已經成了常態化的問題。鐵路自身如何做到改革舉措深入人心,變革之處家喻戶曉,如何才能獲得社會的點贊,關鍵還在服務。
其實,在投融資改革推進的同時,鐵路行業內部的繼續改革絲毫不曾放松。
在市場競爭和融資壓力的倒逼下,中鐵總在貨物方面的改革在繼續加強。一方面是繼續改善服務,爭取物流市場,如多條零擔貨運直達的復蘇,隨著一批新的跨局零擔捷運開行,覆蓋范圍全面擴大,中小企業的物流效率將得到提升,物流成本大大壓縮,對企業發展是一大利好。
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強化價格改革,和市場掛鉤。據上半年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通知,明確新建的準池鐵路開通運營后,貨物運價實行市場調節,由鐵路運輸企業與用戶、投資方協商確定具體運價水平。進一步保證了貨運價格的透明和貨主自己選擇的權利。
另外,近日中鐵總取消鐵路運輸立戶管理,通過檢查梳理受理環節的問題,消除不合理的限制,避免以立戶管理限制貨運受理。而貨運受理方式的轉變,是全路進一步深化落實貨運組織改革各項措施的表現,對于擴大零散‘白貨’受理、提高裝車上量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本是鐵路貨運向市場化改革邁進的“大事”,中鐵總的處理卻相對低調。
在穩定客運服務上,一方面針對假日期間客流集中出行的實際,鐵路充分挖掘、用足用好客運能力,通過將高鐵動車組按高峰運行圖安排行車和增開臨時客車的傳統方式,妥善安排客運能力,最大限度滿足廣大旅客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