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雷山縣望豐鄉“立體農業”發展模式
李紹雄、陸勝彪、王雪鋒
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貴州省雷山縣望豐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圍繞“群眾工作”這一主題,帶頭做好提高群眾工作“四個方面能力”的內容,即提高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的能力,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能力,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能力。積極探索“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做大特色產業規模,做優特色產業品質,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強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壯大農村實體經濟。
該鄉黨委書記李紹雄同志自2001年11月擔任望豐鄉人民政府副鄉長、鄉長、書記等職務以來,克己奉公,一心為民,以“人民群眾不富裕,就一直扎根望豐不走”的堅定信念帶領鄉黨政班子人以“求實、務實、扎實”的精神,致力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使望豐鄉從一個不知名的貧困鄉變成全州聞名的“茶果之鄉”。截至2013年底,全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693萬元,其中茶葉、果品、畜牧生產總值分別為1739萬元、1500萬元、2334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2.6%、19.5%和30.3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01元,望豐鄉也因此先后獲得黔東南州“五好鄉鎮黨委”、“貴州省民團結進步模范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上、中、下”模式做優特色種植業
望豐鄉在發展種植業上,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收入,增加農作物復種率。近年來,望豐鄉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行“上、中、下”種植模式,即:在同一基地上,形成上面有果品、中間有茶葉、地下有藥材。
“上”,果品琳瑯滿目。望豐鄉依托山地立體氣候特點,按照“向優勢區域集中,突出特色與優質,提高規模效益”的原則,重點發展金秋梨、楊梅、獼猴桃、核桃等果品產業,種植面積快速增長,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水平穩步提高。目前,全鄉果品種植面積達9085畝,其中:金秋梨2070畝、楊梅1650畝、獼猴桃1400畝、核桃3525畝,桃、李等其他果樹440畝。2013年產量3700噸,實現產值1500萬元。建成望豐村金秋梨、公統村楊梅、掌窩村核桃等連片規模果品基地分別達到1210畝、1050畝、560畝。組建培育了望豐村果品、公統村凱成果品、掌窩村助民核桃等3家果品專業合作社(協會)。
預計到2015年,該鄉果品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以上。將沿豐塘河流域的排肖村建成獼猴桃示范小區1000畝;公統村和甘益村建成楊梅小區1000畝;豐塘村建成核桃基地500畝村。建設果品加工小區1個。
“中”,茶葉連片成帶。近年來,望豐鄉依托全鄉農業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優勢,把茶葉產業作為全鄉農業的首要產業來抓。通過加大老茶園更新改造及新建無性系茶園工作力度,望豐鄉培育扶持茶產業品牌,壯大茶葉企業和合作社,茶產業得到較快發展。2013年,全鄉茶園總面積達18099.64畝,投產達10742畝,人均茶園面積達1.2畝;主要分布在“干河溝—望豐—三角田—排肖—烏響—掌窩—烏的—榮防—烏江—五星—炮臺—干河溝”一線,初步形成以雷公山烏佳茶葉產業園區為核心,建設環望豐鄉的茶葉產業帶?,F有“望豐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烏江村茶葉專業合作社”2家,有茶葉初加工廠(點)10家,設備100多臺套。產品主要有銀球茶、炒青綠茶和扁形茶等系列品種8個。2013年,全鄉茶青產量136.5噸,加工干毛茶30噸,實現綜合總產值達1739.1萬元,同比增長34.57%;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茶葉收入上增長38.24%,達758.43元。
望豐鄉將配合建設環望豐鄉至大塘鎮的貴州省生態茶葉示范觀光園區。圍繞著力打造成為全縣的茶葉大鄉的目標,大力發展“一帶二區”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通過擴大面積、加大茶園管理、提升加工工藝、加強品牌建設、強化市場開拓等工作措施,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鄉茶園總面積達2.5萬畝,實現干毛茶產量400噸以上,總產值1.5億元以上,茶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實現同步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將望豐鄉建設成為集休閑體驗、觀光旅游、培訓示范、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茶葉之鄉。
“下”,藥材形成規模。望豐鄉突出區域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點培育掌窩、公統中藥材優勢產區,實現中藥材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專業化。2013年,望豐鄉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660畝。以“公司+農戶”形式,望豐、掌窩、公統等村種植玫瑰、太子參、白芨等中藥材,組建培育了發展培育華偉中藥材種植開發有限公司;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苗藥、民族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