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口述|馬蔚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長、原招商銀行(10.99, -0.19, -1.70%)行長)
受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布蘭森的邀請,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微信號:cec2006)一行正在他的私人島嶼內克島進行參訪。8月3日,俱樂部執行理事長馬蔚華就“用商業的方式推動慈善公益”與在座企業家展開了分享。馬蔚華坦承,在中國做基金工作,是非常艱難的,比當初他創建招行還要難很多倍。
受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布蘭森的邀請,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一行正在他的私人島嶼內克島進行參訪。8月3日,俱樂部執行理事長馬蔚華就“用商業的方式推動慈善公益”與在座企業家展開了分享。 中國在過去35年,經濟增長平均接近10%的速度,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在世界上,連續30年超過10%的國家只有三個。但是中國在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也出現了兩個負面情況:一是我們的環境,資源貧乏,環境不堪重負,北京的霧霾就是典型的反映;另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6000美元以上,屬于中等收入。
與此同時,中國的基尼系數連續十年超過國際標準,也就是說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國家之一。環境被破壞,社會矛盾增加,如果中國不解決這兩個問題,中國可持續增長是不可能的。
要想解決這兩個問題,除了政府的力量還不夠。政府可以制定改善環境的許多政策,政府可以通過稅收來解決一部分貧富不均的問題,但是不夠。西方的國家,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多重要的措施是社會的公益事業,所以對中國來說現在是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時候了。
第一,中國有一句話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你窮的時候只能自己好,你發達的時候才能幫助別人。因為一個人自己不能站起來的時候也不能幫助別人站起來。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達到全球第二經濟體,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有能力開始做公益慈善事業了。作為先富起來的人們,他們也應該有能力幫助別人了。
第二,社會上有三種解決貧富的方法,就是分配的制度。第一次分配是企業自己創造價值;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通過稅收來調節貧富不均;我們把慈善公益叫做第三次國民收入分配。而這種分配應該是有錢人發自內心的,是社會倡導的一種分配模式。
第三,我們的社會過去叫他組織,政府包攬一切。隨著社會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許多自組織、社會組織,不是政府可以指揮的組織,成長起來了。其中有很多是慈善公益組織。但是我們比起美國還有差距,美國有12萬個基金會,中國只有三千多個,但是現在正在成長的過程中。
第四,慈善公益已經成為一種價值觀。過去是靠宗教的力量,西方過去也是靠宗教的力量,現在變成企業的一種內心的內在的價值觀,我認為這會超越宗教的力量。
差距:中國對公益的重視還不夠
我認為,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有四個因素來制約:銳意創新的政府,不斷創造財富的企業家們,能夠批評的媒體,還有就是具有博愛之心的社會公益組織。這四個是一個良性社會的結構,中國距離這樣一個結構還有一段差距。在中國發展的階段,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中國也到了發展慈善公益事業的階段,但是中國還有很多差距。
首先是制度。美國之所以公益事業非常發達,很重要在于美國有非常完整的稅收政策。美國的遺產稅是50%,美國的慈善是免稅的,NGO非盈利組織是低稅的。在中國有慈善的減稅政策,但是目前需要政府很多部門一個一個的批準,每年批準也就是一百多家。這是一個人為的障礙,它制約了很多慈善公益的發展。不久前蘋果公司要捐給壹基金兩千萬,但前提是必須有稅收的政策,我們就趕緊找政府趕緊批。我們很期待中國政府有一個公平的覆蓋面比較全的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