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青川縣黨政辦公樓沒有圍墻不設門崗——辦事群眾可暢通無阻找到縣領導》的報道,這則報道雖短,卻都觀點鮮明地對地方黨委政府“親民為民”的行為給予了表揚,對基層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意義重大。但緣何這篇新聞能登上“高大上”的人民日報?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結論:有報道和宣傳價值!這也從側面殘酷的反映了一個現實:圍墻還多,“青川”太少!而這種辦公樓圍墻攔的是人,傷的卻是心!
圍墻圍住的是“為官者”。有些基層政府辦公樓高大氣派,圍墻上裝有攝像頭、大門口有保安站崗值班,普通群眾要找領導特別是縣委書記、縣長卻是難上加難。為什么會這樣?理由可以找出很多,但群眾卻對這樣的政府產生了隔膜。看似一堵圍墻攔住了普通百姓,實際上圍住的是“為官者”。打開政府圍墻不僅能便民利民,對開展工作也是有利的,群眾來訪是“送上門的社情民意”、“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和“送上門的發展點子”。2013年湖南衛視《新聞聯播》播出了系列報道“縣委大院”,那些破舊、古樸的縣委大院獲得了百姓的好評,讓百姓感到熟悉、親切,主要還是讓百姓辦事感到方便、舒心。
冷漠比有形的圍墻更傷人心。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有人說“現在政府部門‘門好進、臉好看’,但事還是難辦”,從中可以看出,有人把群眾利益當“小事”,漠不關心、熟視無睹,有人甚至以權謀私,侵犯群眾的合法權益。這些現象無不在群眾心中樹起了一道無形的墻,阻隔了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如何打破這種無形的“圍墻”?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廣大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切實改變作風,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主動聽取群眾意見,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群眾對這樣的干部才會真心服、真心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