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
在武漢市日前的一場“電視問政”中,群眾對個別干部現場答復的滿意率僅為29%。一家門戶網站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百姓問政”淪為“真人秀”。(7月13日 新華網)
“百姓問政”這原本是拉進與群眾距離,樹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有力載體,然而卻在近端時間普遍遭遇信任危機。當“百姓問政”中群眾提出的困難和問題在解決落實過程中不解決、難解決的尷尬境地,官員的承諾變成空頭支票時,折射而出的是干部“為民情懷”的弱化。
“一個月對水源污染進行整改”這是廣西一名鎮黨委書記對群眾的承諾,然而一個月過去以后如今污染還是在污染,根本就未曾看到過完全根治的跡象,如此問政的結果來百姓怎么可能會滿意?我們確實應當體諒百姓所提出的問題確實成效難以立竿見影,但越是復雜困難的問題,官員干部們不是更應當謹慎研究方才表態?在媒體注視面前張口就是一句“馬上就辦”,確實在一時間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最終如若不能完成這不就是欺騙?
時代在發展,國家也在不斷的進步中。公眾從來沒有希望地方政府一下子將所有問題都一一解決,但是事關民生民計的突出問題,地方政府應當將破解難題作為重中之重。我們理解現有政策的不完善,也可以理解資金的短缺,更可以理解推進落實需要很多的時間,但是不希望總是一句“已經引起我們的重視,正在調研會商中”來為自己行為的辯解,畢竟正在解決的路上,這一等讓公眾已經等待得太久太久。
“百姓問政”能否發現現實問題不需爭辯,但能夠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這才是為關鍵中的關鍵。“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已經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對于問政來說同樣也應當是為如此。既然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舞臺已經搭建起,那地方政府就應當充分運用該載體將其作為檢驗干部、考核干部、評價干部的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