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低迷,各地政府紛紛出手救市,近期限購瓦解大潮席卷全國,46個限購城市松綁率近60%;不過,就目前來看,限購松綁并沒有帶來市場回暖。對此,有專家認為2014年房地產市場的頹勢,不應該歸結于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等的影響,而是房地產市場自身的結構性問題。
紛紛松綁說明市場確已增長乏力?
據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監測顯示,截至7月23日,在46個限購城市中有26個城市針對限購政策進行了微調(有限購取消、局部取消、執行層面取消或傳聞取消),城市限購“松綁”率近60%。與此同時,幾乎46個限購城市中的每個城市都涉及調控放松,包括戶籍政策松綁、公積金政策松綁、稅費減免等。自此,各地政府曲線救市已成燎原之勢,這與有關職能部門的默許分不開。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6月上任后的第一次表態就是對房地產政策完善提出了三點落實意見:千方百計消化庫存;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結構調整;完善房地產項目周邊配套設施。而“千方百計消化庫存”的表述成為地方政府調整樓市政策的重要依據。在有城市試探性放松限購政策后,有關部門并未進行干預,這給其他地方政府“壯了膽”,多數地方政府采取只做不說的方式對限購政策進行了微調。
對此,廣東省房協理事趙卓文認為,取消“限購”、松動“限購”的城市一座接一座,并非是樓市的利好消息,恰恰相反,管理層對地方政府取消限購默許了,足以證明當前的市場確實已經到了增長乏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