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帆
舉凡房地產方面的消息,無論是出于民生考慮,還是從財經角度出發,甚或為了博得轉載與點擊,大多夠分量上頭版,甚至頭條。近日,常州日報在頭版頭條直接表態“我市目前已到購房好時機”,不僅賺足了眼球,還引來口誅筆伐若干。
筆者以為,這一做法是否妥當自有公論,但其背后也折射出地方政府的一點無奈。眾所周知,地產開發與地方財政收入的捆綁關系,在地產銷售端走弱之后,鏈條另一端的地方經濟顯然最受傷。而割斷地產與經濟這種過于密切的扭曲的血脈關系,使地產與經濟雙雙回歸常態的正常發展之路,正是“調結構”的初衷和落腳點。而讓地方經濟從對地產的依附中剝離出來回歸正途,不僅要從思想上放下“唯GDP論”和下大力量發掘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要給房地產行業以穩定的發展預期。這里的穩定,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是地產調控政策的穩定。早在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時曾表示“對房地產市場要因城因地分類進行調控,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重在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因而,近來多地出現明確的限購松綁或變相限購松綁現象,正是“因城因地分類進行調控”的政策表現,而不是放松調控;同時,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建立長效機制,則是地產調控政策一貫所堅持,出于從更長遠的經濟發展和行業成長角度考量,因而,“穩定”一直是調控政策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