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中鋼集團資產總額為1101億元,負債總額為1033億元,負債率為93.87%;所有者權益僅為67.5億元,未分配利潤為-109.93億元,經營性利潤虧損15.95億元。
盡管2013年的業績較2012年有所改善,但經營性利潤持續虧損以及流動性承壓使得中鋼集團的瘦身過程極為痛苦。
上述鋼鐵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記者稱,中鋼集團目前的窘境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原本企業前期快速擴張引發的困境已經夠中鋼消受的了,這種情況下又遭遇了鋼貿風波以及鋼鐵市場萎靡”。
與許多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一樣,中鋼集團在為應對金融危機祭出的“4萬億”后走上了瘋狂的產能擴張之路。有中鋼集團子公司的管理層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當時在中鋼集團各下屬公司之間,業務重疊屢見不鮮,成員公司各自謀生,“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能賺錢就做什么。”
但在做大規模后,中鋼集團開始受困于產能過剩等行業困境。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如今中鋼集團旗下虧損最嚴重的是中鋼爐料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正是存貨高企,并且存貨價格大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國內鐵礦石和螺紋鋼市場疲軟已久,年初以來,尤其是自7月中旬以來,鐵礦石和螺紋鋼價格均進入新一輪下行期。鋼廠壓縮產量、資金鏈緊張且進口大增,導致港口鐵礦石庫存高位徘徊。
與此同時,一名在業務上接觸過中鋼集團的銀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中鋼(成員公司)給中小鋼廠、鋼材貿易企業做了大量“托盤”業務,回不來的資金可能不少,“目前全國鋼鐵業都在爆發不良,中小鋼廠逐個歇業,整個產業鏈形不成增長點,作為鋼鐵業服務商的中鋼也會受困于此”,另一方面“中鋼在海外還有一些項目虧損,有的一直沒開工”。
上述援引銀監會內部數據的銀行人士對本報記者稱,中鋼集團對外提供的擔保數額眾多,截至7月底,對外擔保(主要是對旗下子公司)的擔保數額接近60億,其中80%是提供給中鋼股份的擔保,而中鋼股份恰恰是6.9億逾期的實體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