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真心誠意地拯救中國經濟,絕非再蓋一萬億的房子,而應從轉為企業減稅一萬億開始。
中國需要減稅一萬億而非蓋樓
又見萬億刺激,還是房地產!
這個“萬億刺激”與過去兩年來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的萬億規模刺激不同,地方政府多是空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也很難再融到錢。但這一次不同,是從央行直接再貸款1萬億元,對口支持國開行的住宅金融事業部,再由國開行貸給各地政府投入“棚改”。
這可是打雷又下雨。國開行在支持棚改方面,力度持續加大。上半年國開行新增承諾棚改貸款6760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上半年已發放貸款達到2195億元,其中4月以來發放 1949億元,同比增長433%。
央行這一新工具被稱為抵押補充貸款(PSL),PSL是央行近來極力打造的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工具,這或是PSL的首次啟用。據媒體報道,因需要抵押品,所以利率低于此前報道的6%。至于還款來源,內部意見并不統一,反正先用了再說。
央行這一新工具讓筆者聯想到2012年歐洲央行救市用的LTRO(長期再融資計劃)——歐洲央行以1%的極低利率貸款給歐洲的商業銀行,從而支持它們去向企業發放更多貸款,以刺激經濟增長。當然也允許商業銀行去購買高息歐債,以獲得利差。
中國央行的PSL和歐洲央行的LTRO形式相似,但價值取向本質不同:LTRO的貸款對象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當然負責提供抵押品,央行的貸款冤有頭債有主。而商業銀行獲得央行再貸款后,不可能貸給政府,只能貸給企業,這就將企業貸款利率壓得很低,現在歐美企業1年期及以內貸款利率大多1%~2%,3~5年期貸款利率也就3%上下。即為企業降低資金成本,等于變相減稅。
中國則不同,國開行本來就是政策性銀行,是準政府性質。這萬億貸款定向貸給地方政府的,那地方政府如何抵押?棚改賣房后房子是老百姓的,政府無權抵押,那只能用政府財政抵押了。而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又是土地財政,只能靠房價、地價繼續上漲。這必然導致房價、房租上漲,等于對居民變相加稅。
自2008年底四萬億救市以來,地方政府獲得了央行和商業銀行投放的流動性(貸款)越來越大的比例,由于其過度投資基建,投資回報率很低,造成了越來越多回收遙遙無期或爛尾的工程,使得越來越多的流動性退出了流通。這導致工商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獲得的貸款份額越來越低,貸款利率越來越高,如今民營中小企業能從商業銀行貸到年息8%的貸款都要謝天謝地了,民間借貸利率更是高達20%~30%以上。這也是政府“鐵公基”工程與民間爭錢,實際是對企業變相加稅。
此次更是萬億貸款直接貸給了地方政府,更加強化了政府的優先貸款地位,將更令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面臨更加嚴重的資金流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