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
如何變廢為寶
據了解到,小作坊對電子垃圾的加工大多是“粉碎+煉金”。由于環保手段缺失,一些地方的冶煉對空氣、水源、土壤造成了嚴重污染。
據統計,我國每年家電、消費電子產品的報廢量為5000萬至8000萬臺,報廢量年均增長20%,預計到“十二五”末期,年報廢量將超過1.6億臺。如何有效促進電子垃圾循環利用,已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大課題。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史博士毛達建議,可以建立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實行“誰制造誰負責”。目前這一制度在我國沒有實施細則。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安太成表示,政府還需鼓勵支持電子垃圾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限制和打擊對電子垃圾的非法收購和交易。
隨著近年來整治打擊力度的增強,原先集中在貴嶼的電子垃圾非法小作坊紛紛轉移到周邊地區。業內人士認為,對電子垃圾地下產業鏈的治理應著眼于引導和規范。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應推進地域協同、部門合作,推廣拆解產業園區發展模式。推進地下拆解產業“發達”地區的產業園區建設,并派出工商、公安、稅務、海關、檢驗檢疫等駐園機構實行聯合監管,從源頭上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