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河北再到廣東,隱藏著一條拆解和提煉廢舊電器電子垃圾的“地下產業鏈”,年產值近千億元。近日暗訪發現,在暴利驅使下,電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開花,而具有資質的正規企業“吃不飽”,眾多處理生產線長期閑置。這一產業嚴重的浪費、污染問題亟待引起關注。
“游擊隊”收入驚人
北京北部一個村莊是北京電子垃圾回收集散地之一,倒賣電視、電腦、手機等廢舊電子產品的小販云集于此。
該村正北6公里,便是北京最大的廢舊電器集散地歇甲村,那里有很多收購站點,電子垃圾由此流向更遠的地方。其中,含電路板的廢舊電器大多流向廣東汕頭貴嶼鎮;含塑料、鋁銅等為主的廢舊家電,則流向河北石家莊市小石家莊村等地。
有研究表明,電子垃圾蘊含著巨大價值。廢舊電器電子產品里貴金屬的含量往往比礦石更高,一噸電路板包含的金是一噸金礦石的40至800倍。一噸廢舊線路板,可提取400克黃金、200千克銅及500克其他貴金屬。
高額利益促使拆解和提煉電子垃圾的地下產業迅速膨脹。據貴嶼鎮原黨委書記、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楚豐估算,僅貴嶼一個鎮,電子垃圾產業的年產值就可達千億元。
他算了一筆賬:目前貴嶼鎮拆解回收處理量是100多萬噸的廢舊電子和300多萬噸的邊角廢塑料。按1噸廢舊電子5萬元和一噸塑料8000元算,這兩塊原料的價值分別可以達到500億元和240億元,貴嶼鎮的原料價值就有740億元。
“這還是保守估計的數字。”張楚豐說,“汕頭一個做玩具的老板曾跟我說,每年從貴嶼采購的廢舊塑料就達80億元。因此貴嶼若將原有資源優勢利用得好,電子垃圾產業的產值每年至少可達千億元。而去年汕頭市的GDP也就剛過1400億元。”“一噸線路板拆解分類買賣,利潤有四五萬元,一年賺幾百萬元也是尋常事。即便是村中小戶,一年十幾萬元收入太過輕松。”貴嶼鎮電子垃圾中間商李鎮介紹,目前貴嶼共有3141戶人家從事相關產業,加上未注冊的,貴嶼從事地下電子垃圾產業的達上萬戶。
在河北、天津、山東等地也發現了不少類似的地下電子垃圾鎮。除廣東、浙江、河北等地就地消化外,其他省份均在簡單分拆后發往一些加工地進行深度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