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孔凡哲 報道
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8月15日,省政府公布《河南省建設制造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服務化等路徑,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能級高、結構優、創新強、融合深、韌性好”為鮮明標識的先進制造業強省。
目標: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
(資料圖)
作為經濟大省、工業大省,我省制造業支撐作用明顯,今年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全省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拉動規上工業增長3.1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12%。
但相較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幾個經濟大省,我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力量明顯偏弱。在年初的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李建濤坦言,我省還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主要產業多處于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新型工業化任重道遠”。
根據《行動計劃》,2025年,先進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我省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40%、其中制造業占比穩定在30%以上,全部工業增加值力爭達到2.3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力爭突破2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力爭突破2.8萬家,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和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
此外,要基本形成現代化制造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15%,形成1~2個世界級、7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個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鏈。
任務:主推高端智能綠色服務集群化發展
如何實現制造強省目標?《行動計劃》明確了五項主要任務,推動河南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集群化發展。
加快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堅持以高端制造為引領,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形成先進制造業體系硬支撐。到2025年,力爭30%的傳統企業轉型為戰略性新興企業,產業規模達到2.6萬億元,實現“五年倍增”。力爭高端裝備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提升到30%。基本形成重點產業鏈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全覆蓋。
加快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堅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到2025年,力爭培育30家“數字領航”企業、3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30個數字化轉型示范區、30個制造業數字化賦能中心。
加快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堅持以“雙碳”目標為導向,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力爭培育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0家,建成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100家。
加快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堅持以服務型制造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賦能新制造。每年培育30個左右省級及以上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加快制造業集群化發展。堅持以集群化構建高效協同的生產制造網絡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全球影響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創建現代農機、先進超硬材料等10個國家級產業集群;開展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力爭培育300個市域、縣域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創建10個左右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重點:建成28個千億級重點產業鏈
如何推進目標任務的落實?《行動計劃》明確了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點鏈條重塑工程、項目投資支撐工程、優質企業培育工程、開發區提升工程、質量品牌建設工程、產業布局優化工程、要素保障強化工程“八項工程”,以夯實基礎,支撐制造強省建設。
《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力爭省級各類創新平臺達到8000家,承擔30項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突破和推廣應用100項“五基”細分領域關鍵技術與產品,推廣應用300項自主創新產品。
努力建成先進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車等28個千億級重點產業鏈。落實產業鏈鏈長和盟會長“雙長制”,推動重點產業鏈邁向千億級、晉級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強化以商招商、資本招商、群鏈招商、央企招商等,力爭每年簽約重點產業項目1萬億元左右。建立完善重點項目監測服務平臺,到2025年,力爭每年工業投資規模達到1萬億元、累計實施延鏈補鏈強鏈項目5000個以上。
做強龍頭企業,到2025年,力爭新增千億級制造業企業2家,百億級頭雁企業達到60家。力爭每年分別培育1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形成“十百千萬”梯次培育格局。
堅持制造業為主的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確定開發區主導產業,到2025年,力爭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0億元、1000億元、500億元的開發區分別達到2個、10個和30個。
提升工業設計水平,到2025年,力爭建成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300家、特色設計園區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