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趙顯志 通訊員 岳松濤
燦爛的笑容,矯健的身姿……她奔波在田間,散發出蓬勃的青春氣息;她與農戶溝通交流,總愛笑,一笑甜津津的,小雨一樣滋潤人心;她站在那里,像一股清新的芬芳在整個田間悄然散開,蔓延在農戶心頭……她就是南陽區域環保農藝師程亞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0年7月研究生畢業的程亞丹,考上了家鄉事業編——高中生物老師,但選擇了離家160公里的牧原。父母很支持她,覺得閨女應該去大公司成就自己,再加上干自己喜歡的工作本身就是快樂開心的事。
所有的動力都來自于內心的沸騰。程亞丹來到鄧州牧原,很快融入到這個大家庭。公司定期組織聚餐,燒烤,啤酒晚會,郊外漂流……大家放松身心,更好投入工作。水肥還田季,她會住重點場區精準幫扶,和場區榮辱與共,感覺渾身使不完的勁兒。
藏起來的迷茫 才是最好的勛章
程亞丹日常工作是開展水肥試驗、示范田建設、作物還田突破、對周邊農戶進行培訓、進行農作物長勢追蹤。
去年夏天,天氣較旱,作物需水量超過水肥還田量的二三倍,程亞丹制定還田方案時,場區有人對她出具的標準提出質疑。當時她很迷茫,隨后帶領團隊對方案進行復盤,得出結論:標準沒有問題,不需調整,農藝師要根據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指導還田,場區要按照標準執行……這些寶貴的經歷和積淀的知識,都化作沖天的烈焰,送她前往心心念念的星辰大海。
三年來,程亞丹先后獲得集團環保新星、優秀員工、環保勞模等榮譽。
“榮譽是認可,更是動力。我會以歸零心態,為牧原環保事業再立新功,為農民減投增收做出更大貢獻。”望著這些榮譽,程亞丹躊躇滿志。
師徒薪火相傳 匠心筑夢未來
程亞丹的師傅是楊樂,擅長溝通協調,這是她的短板,楊樂就教她與農戶溝通。記得第一次開展農技服務,她精心準備了課件,現場人員比較多,講的比較專業,但她在上面講,響應者寥寥無幾,沒有人互動……尷尬得她在臺上搓衣角,如坐針氈。
師傅開導她,在學校越專業越好,現在受眾是農戶,就要入鄉隨俗,用通俗易懂的話把知識講透徹,讓農戶聽得懂。她按師傅的教導及時改正,慢慢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程亞丹培養了一名優秀的農藝師——徒弟楊秀柯。楊秀柯雖然入職才10個月,但她一邊學業務,一邊參與實踐,一些場區需要駐場支撐,程亞丹就讓她深入一線實戰,快速提升。她心力強,敢闖無人區,并開始獨當一面。今年玉米還田期間,她已獨自駐場,幫扶重難點場區(以前該場苗期未還田)突破苗期還田的局面。
擁有熱氣騰騰的靈魂 日子永遠不會差
灌漲崗頭是老場區,雖還田時間長,但農戶對化肥減量抵觸,在他們看來,多施化肥肯定能多產量。這對程亞丹來說是一個挑戰,需要專注死磕去攻破。
苦口婆心講解,贏得村民信任。程亞丹每年都帶團隊定點檢測土壤數據,崗頭有個村民叫李豐黨,他有塊地土壤數據都比較高,按照數據顯示,不需施肥。程亞丹積極找他溝通,告訴他磷肥、鉀肥都很充足,不用施肥,她先后說了兩次。2021年種小麥時說過一次,李豐黨想:自己種地時,這妮不知出生沒,跑這班門弄斧,對初出茅廬的她不信任,當年,他的小麥產量七八百斤。2022年種小麥時,程亞丹拿著檢測報告,又到地里耐心講解,告訴他這塊地土壤里氮磷鉀含量高,澆水肥就行了。這次,李豐黨被她的誠心打動,聽取了她的意見,沒施化肥,那塊地畝產量達1000多斤。
這件事以后,李豐黨很信任她。今年夏季大雨過后,他種的玉米、花生相繼發黃,李豐黨第一時間咨詢她,邀她去田間查看,按照她的方案進行管理,目前長勢較好。
累有所獲,忙有所往。三年來,程亞丹覺得與農戶溝通要帶上真誠,農戶往往回報以真誠。她常去場區周邊走訪農戶,去田地查看作物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給出方案。邀請農戶參加講座,分享經驗,收到良好效果。 “亞丹來幫忙,種地有底氣。”在她負責的還田區域,村民中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這是對她工作最大的肯定。
男友楊朝瑞是她的精神知己,在濱州環保后勤部,是省級機電工程師,學的是環境工程專業,對環保工藝、指標都很了解,在還田風險評估上給過她很大幫助。有時工作壓力大,楊朝瑞鼓勵她,幫她找到解決方案。在她心中,楊朝瑞像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她一路前行,迎接嶄新的黎明。
有趣的人生就要一路撒野狂奔。未來,程亞丹要做一名出色的環保守護者,代言人,守護一方生態,為國家綠水青山生態建設貢獻力量。
在牧原像程亞丹這樣的研究生農藝師有55名,他們常年奔波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勤奮續寫“閃亮的青春”;他們心貼心服務,實打實幫扶,成為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他們用新時代的畫筆,勾勒出助農富,生態美的秀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