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記者 石桂林 通訊員 王黎明 張煜晗
近年來,郾城區持續加大社會救助工作力度,切實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線。截止目前,該區有農村低保對象1973戶3848人、城鎮低保對象222戶438人、特困人員1755人,2023年以來,共實施臨時救助1986人次,累計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1587.67萬元。
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郾城區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從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出發,大膽改革創新。從2021年9月起,將低保、特困人員及臨時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各鎮街道,減少了審核確認層級,簡化優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救助時效,讓困難群眾申請救助更加便捷。同時,不斷加強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后的監管工作,加強政策宣傳和業務指導,確保救助政策公開、公平實施。
強化動態管理確保精準救助。定期與有關部門信息共享,積極開展數據比對,全面摸底調查,組織開展城鄉低保定期復核、專項治理、資金專項檢查等工作,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今年以來新增農村低保229戶528人、城鎮低保53戶122人、特困人員83人,退出農村低保250戶488人、城鎮低保51戶117人、特困人員102人。
健全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近年來,郾城區不斷調整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從2023年1月起,農村低保標準由月人均420元提高到440元,財政補助按A、B、C三類,每人每月由230元、220元、210元,分別提高到240元、230元、220元;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相應提高,按月人均不低于440元農村低保標準的1.3倍執行;由6552元/年提高到6864元/年;城市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仍按照當前城市低保標準630元的1.3倍執行,9828元/年。
強化主動發現主動救助工作機制。建立困難群眾走訪機制,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大數據+大腳板”,一方面,強化日常走訪摸排,2023年繼續開展全區困難群眾“大排查、大走訪”,用“大腳板”深入困難群眾家中調查了解政策落實情況和基本生活保障情況;另一方面,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充分發揮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大數據的監測預警作用,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有針對性地開展救助幫扶。同時,建立信息共享比對機制,每月與殯葬、衛健、人社、醫保、鄉村振興、殘聯等部門進行數據比對,進一步增強主動發現、精準救助的成效。2023年以來,已通過主動發現機制,將63名符合條件的監測戶納入低保,9名符合條件的監測戶納入特困,43名低保人員轉為特困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