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凤@示,整個“第三方測評”市場處于發展前期階段,準入門檻低,市場參與主體呈現零散特征,具備法人背景的賬號僅占比23.4%。此外,各平臺測評方法和測評標準更是五花八門,有的甚至涉嫌“以商養測”及“以測養商”。
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某些電商平臺在利益的驅使下,人為刷好評、刪差評等行為屢禁不止。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方測評機構開始快速步入消費前沿陣地,成為督促電商企業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有效利器。但遺憾的是,從《報告》公布的數據和披露的事實來看,不少第三方測評機構屬于“掛羊頭賣狗肉”,與電商平臺進行利益勾連,充當的是誤導、欺騙和坑害消費者的“獵手”。
引入和建立第三方測評機制,旨在運用公信力在電商平臺和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互動互信的橋梁。這意味著,第三方測評必須從中立立場出發,將客觀公正作為立身之本,針對電商企業和相關產品開展真實測評,為消費者提供參考??扇缃?,一些第三方測評機構猶如脫韁野馬,實施的是“以商養測”“以測養商”等逐利的“自選動作”,導致測評的科學性、準確性、公正性大打折扣。此種亂象不僅背離了第三方測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進一步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等合法權益。
故此,整治這種行業亂象,對監管部門來講是當務之急。在筆者看來,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健全行業標準,提升行業準入門檻,改“自選動作”為“規定動作”,將其拉回規范化、法治化發展軌道。對電商平臺而言,需要進一步增強主體責任意識,強化日常監管,最大限度地將第三方測評機構的違規違法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對于某些第三方測評機構來說,需要真切看到制造亂象背后存在的法律風險?!睹穹ǖ洹芬幎ǎ骸百u家和第三方測評機構可能構成共同欺詐,第三方測評機構也要受到處罰?!痹谙M者維權意識不斷提升的當下,第三方測評機構必須惕勵省察,切不可任性亂為,因小失大。
有一句話說得好:“巨大的用戶群帶給你的不僅是金山銀山,更有責任如山。”筆者想再次提醒某些電商企業和第三方測評機構,即便通過欺詐手段蒙蔽試聽,一時贏得了巨大利益和財富,但第三方測評作為一種“口碑經濟”,倘若失去了責任與擔當,有朝一日注定會失去用戶群體,且在法律懲處之下,也將淪為遺人笑柄的大型“翻車”現場。這種可悲的“雙輸”結局,既凸顯發展短視,也可謂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