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杜美麗 通訊員 李小宇
臨潁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因濱臨潁水而得名,居黃淮平原,地處中原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歷史悠久,人文深厚。近年來,臨潁縣堅持以創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為目標,以“七區同建”為抓手,持之以恒抓開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縣域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但作為典型的平原農業縣,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的大背景下,要實現快速發展,土地瓶頸制約明顯,為破除制約瓶頸,實現經濟發展,臨潁縣自然資源局一直高度重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積極貫徹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政策,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特色的節約集約發展之路,成功創建了國家級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
堅持規劃先行,引領節約集約。臨潁縣將規劃節約作為最大的節約,依據總體規劃,科學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按照“重點項目保障用地,優質項目優先供地,所有項目節約用地”的原則,嚴把項目用地會審關,限制房地產項目用地過快增長,禁止供應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用地,充分發揮規劃的調控和引領作用。一是將節約集約用地理念貫穿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全過程,引導工業向開發區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鎮集聚,產業向功能區集中,耕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二是用計劃倒逼節約集約。對招商項目的投資強度、產出水平、納稅能力、企業實力、落地風險等進行綜合審查,確保新建項目的質量。明確計劃指標優先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高的區域及畝均效益好的項目傾斜。三是優化布局促進節約集約。提出重點依托省級以上開發區、縣域工業集中區等,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項目在工業產業區塊內集中布局,嚴格控制在園區外安排新增工業用地。目前,臨潁縣正積極探索構建“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將各類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配置自然資源,促進各類要素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
探索保障機制,促進節約集約。一是出臺各種保障制度。臨潁縣政府在盤活存量用地過程中出臺了《臨潁縣節約集約制度》和《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的意見》, 明確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實施、依法查辦案件、嚴格追究責任和務求工作實效”的五點要求,全面指導推動盤活低效閑置土地工作開展。二是實施“飛地經濟”。按照“異地共建、分稅激勵”的政策,明確各鄉鎮招引項目一律向產業集聚區集中。鄉鎮招來的項目,集中擺放到產業集聚區,企業產生稅收,縣鄉財政按比例分成,讓鄉鎮有利可圖、名利雙收,有效調動了鄉鎮招商積極性,徹底改變了過去“鄉鄉(鎮鎮)建廠、村村冒煙”的粗放用地模式,促進了“四集一轉”。三是監管關口前移。變事后監管為事前項目評審、準入相結合。在招商上堅持“四不要”:不是行業及其關聯產業的不要,不是億元項目的不要,不是名企名牌的不要,不是行業百強的不要,著力引進科技含量高、土地利用率高的項目;在項目入駐上聯合評審,凡進駐產業集聚區的工業項目,投資強度必須達到240萬元/畝以上、平均產出340萬元/畝以上,明確標準、抬高門檻,從制度上遏制粗放用地和隱形圈地,提升了用地質量。四是實施履約評估。成立項目建設履約評估工作領導小組,對入駐項目的投資總額、開工時間、建設周期、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投產時間和綜合效益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對履約不到位的投資企業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到位的,取消合同約定的相關優惠政策。
提高利用效率,貫徹節約集約。一是積極盤活存量用地。嚴格落實“增存掛鉤”機制,對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一地一策,分類推進消化處置。加大“凈地”出讓力度,從源頭上避免產生新的閑置土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現有工業用地,不斷提高存量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土地要素順暢流通。通過認真開展排查工作、科學制定盤活方案、創新方式推進盤活、強化項目質量意識、持續開展績效評價、強化政策引導服務等舉措,深化企業綜合評價,結合閑置低效土地盤活專項行動編制并發布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將畝均產出、效益低的企業納入低效用地再開發計劃,低效土地使用權人可自主實施再開發,或以轉讓、入股、聯營等方式引進第三方市場機構,開發運營老舊低效工業園區,切實抓好低效企業盤活工作。二是發揮市場配置作用。完善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全面推行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方式出讓,確保土地權屬清晰,安置補償到位。優化產業用地供給方式,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政策,推行產業用地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的供地方式,降低企業的用地成本,鼓勵建設多層標準廠房、高層廠房,滿足產業發展用地需求。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全面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制度,出讓前明確工業項目建設用地主要控制指標,在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公告中公布,實行“凈 地”出讓。
結合地方特色,創新節約集約。一是對項目分期供地。根據項目需求及建設周期和投資力度,采取分期供地的辦法,首期供地限定在項目總用地的33%至66%之間。保證落地的項目都有用地可用,避免了企業圈地、囤地現象發生。二是政府依法回購拍賣企業閑置土地。政府委托城投、豫資、房投等國有平臺公司依法收購破產停產企業閑置土地,建設工業標準化廠房,采取租售并舉方式,助力新項目快速落地,既解決企業用地問題,又盤活了閑置低效用地,實現了企業和政府雙贏。三是鼓勵建設標準廠房。通過制定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和各類開發企業投資建設多層標準廠房。目前,標準廠房建設已占總供地比率30%以上,已建成多層廠房95萬平方米,滿足了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四是集中建設配套服務設施。對項目的后期配套服務設施,如企業職工餐飲、住宿、購物等,按照“功能集合構建”的原則集中興建。對學校、醫院、住宅等社會事業項目,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控制用地標準及面積。五是利用地下空間發開集約土地。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中心區存量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已成為現代立體化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節約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徑。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利用地下空間,出讓金不低于同等基準地價的20%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