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報道,近年來,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創新推出食品安全監管新舉措,讓外賣騎手擔任食品安全監督員,激發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更好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賦予外賣騎手“食品安全監督員”新身份,眼下已經成為不少地方的共識和行動,這一方面表明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一以貫之的重視,持續致力于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另一方面也說明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并非一勞永逸之事,需要多方與時俱進,形成最大合力。
作為一種創新性措施,讓外賣騎手擔任食品安全監督員究竟能否取得成效?雖然目前政策還在“試水”階段,預期尚不明確,但在筆者看來,無論選擇怎樣的解題路徑,如果無法解決好以下三個前置性問題,便想要借助外賣騎手的“新身份”對食品安全進行有效監管,大概率只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首先是“能不能”。食品安全監督是需要一定專業能力的工作,不僅要掌握監督規范與技能,還要熟諳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因此,外賣騎手要想勝任這種“新身份”,崗位培訓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環節。如果不經培訓、倉促上崗,勢必在監督過程中“胡子眉毛一把抓”,由此遭遇極大被動。
其次是“敢不敢”。外賣騎手本身不具備執法權,在監督過程中一旦受阻,很容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因此,這就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平臺與外賣騎手之間建立起高效暢通的聯動機制,讓強有力的保障機制為外賣騎手“添信心、增底氣”,以此免除后顧之憂。
最后是“愿不愿”。外賣騎手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時間成本的重要性。如今,“新身份”賦能外賣騎手,這種“勞動”付出理所應當地需要激勵、獎勵機制的加持。這方面,有的地方已經專門出臺規定,對包括騎手在內的食品安全監督員進行積分管理,并與評獎評優掛鉤。有的地方對考核合格的,允許其優先參加外賣配送行業“金騎士”評選。毫無疑問,這些獎勵措施都有助于激發外賣騎手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在食品安全監督上盡職盡責。當然,在此基礎之上,隨著持續深入的探索實踐,各地激勵、獎勵機制依然存在進一步健全完善的空間。
總而言之,“讓外賣騎手擔任食品安全監督員”政策初衷雖然甚好,但是要最大化地發揮其監督優勢,還需要政府部門聚焦和解決好現實問題,全方位為外賣騎手參與食品安全監督“鋪好路”,通過強化一系列制度保障,促使這項好政策、好措施落地、落實、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