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媒體報道,近段時間,多地推出形式多樣的購房補貼政策,還有地方直接對房產中介進行現金獎勵。相關補貼政策引發廣泛關注。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辈浑y看出,多地推出的補貼政策,初衷就是為相對低迷的房地產市場“雪中送炭”,增加樓市交易量,提振市場信心和活力,以此達到穩定房地產市場的目的。
購房補貼政策有兩點值得關注。其一,政策實施和推進由政府為主導。這意味著在運用行政力量層面上,補貼政策具有更加有力的政府意志,對樓市活力的激發和催化作用勢必更加明顯。其二,政策遵循和體現了普惠性原則。據報道,在不少城市,無論是市民還是外來務工人員,只要參與,均能獲得相關補貼。政策的公平性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政策的公開透明,有利于政策的落地實施。
不過,在密集出臺的購房補貼政策背后,我們也要看到,雖然補貼直接降低了購房成本,但由于各地補貼政策力度有限,更多體現在鼓勵和引導層面。因此,除了剛需群體外,政策想要從根本上激發公眾的購房意愿并不容易。眾所周知,對于大多數中小城市而言,其房地產市場的主要問題是購房者信心不足,預期偏弱。如此,要想從根本上穩預期,僅靠購房補貼政策顯然不夠,需要各地從深層次進行謀劃,全方位統籌推進。
此外,各地推出的購房補貼政策雖然靈活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就不乏將政策稍加改動的復制模仿者。這種盲目跟風行為,忽略甚至無視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現實狀況,生搬硬套之下,勢必“貨不對板”,造成政策效能大打折扣乃至失靈。所以,雖然購房補貼政策具有“雪中送炭”的救市目的,但其前提需要結合實際,因城施策。這需要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為政策貼上具有自身房地產市場特色的“識別碼”,以此讓政策發揮最大效能。一言以蔽之,一項好政策只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才有望在收到“雪中送炭”之效的同時,起到“錦上添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