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杭州市臨安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一起涉嫌養老詐騙案件。章某某、王某某以醫生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到處招攬年紀大的農村客戶來驗血診斷,不僅提供司機接送服務,還推薦所謂“神藥”。該“黑診所”沒有任何執業資質,卻已累計為500余人開展“疾病診斷”,不法收入達百萬元以上。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深入推進,反詐宣傳在國內各大城市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種反詐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但毋庸諱言,在一些農村地區,反詐工作的開展還不盡如人意。近年來,專門針對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老年群體的詐騙案件時有發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騙子將農村老年群體作為詐騙對象,看中的正是農村老年群眾多屬于留守人員,加之農村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農村老年群體的情感需求和健康需求難以滿足。而且,由于信息相對閉塞,農村老年群體自我防范意識不高,所以, 一旦遇到“天上掉下的餡餅”和“噓寒問暖”的騙子,難免上當受騙。
決不能再讓農村地區成為反詐工作的薄弱環節乃至盲區。有評論指出:“騙子下鄉,反詐也應下鄉。”這提出的是一種方向、一種態度和行動,非常及時必要。在筆者看來,反詐下鄉要想有所作為,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從嚴厲打擊的角度來說,政府監管需要下沉一線,形成高壓態勢,不斷“亮劍”,及時斬斷伸向農村的黑手。另一方面,從事前預防的角度來講,反詐宣傳需要延長服務觸角,充分發揮好基層組織和廣大基層志愿者反詐宣傳的“傳幫帶”作用,通過普法宣傳、反詐培訓、專項教育等手段,力爭不留死角,全方位覆蓋農村地區,以此增強農村老年群體的防詐騙意識。二者雙管齊下,才能標本兼治。唯有如此,才既能有效震懾違法犯罪分子,也能為農村老年群體穿上思想防御的“鎧甲”,通過防詐騙意識的入心入腦,促使農村老年群體建立起保障自身利益的牢固集體防線,避免成為騙子的“獵物”,從而讓騙子無機可乘,徹底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