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012年,我從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來到位于遼寧葫蘆島的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工作。我是浙江衢州人,之所以選擇遠在東北的渤海船院,最初是因為我愛人在這里工作。
雖然學校地處東北小城,但主要為裝備制造業培養人才,更有不少人參與航母、核潛艇這些大國重器的建造。全國十大軍工造船廠的技術骨干,我校畢業生占40%。
入職之初,我不太會教書,就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教學方法,從老教師那里學習經驗。為了讓學生課堂上盡量靠前坐,我琢磨出“后排提問法”,還有“前1/3得優法”等課堂管理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我希望,我的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強化人生擔當。因此,我引入課程思政,通過講述身邊人的故事激勵學生。
從985高校、重點實驗室來到渤海船院,科研條件和氛圍的落差也曾讓我有過失望。那時候,學校還在望海寺老校區,設備老舊,學生實習實訓條件不足。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學校不斷發展,相繼獲批“國家骨干校”和省“雙高”建設項目。我作為分項目負責人,在實訓基地建設中迎難而上。實訓項目與企業無縫對接,學生技能水平明顯提升,從2014年起,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獲個人一等獎15項、團體一等獎4項。
一個人能走快,一群人能走遠。我開始組建科研團隊,2016年建立高強鋼研究中心,結束了材料系沒有科研團隊的歷史。2019年建成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我們還建成省級職工創新工作室,團隊從無到有,發展到16人,學院在金屬材料方面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由弱變強。
2020年,在推進材料檢測中心認證工作時,我們資金不夠,又發生新冠疫情,有老師想放棄,但我沒動搖,我堅信這件事能服務于學校發展和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我們編寫了近千頁文件,歷時1年8個月,檢測中心最終通過CMA(國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填補了葫蘆島金屬材料領域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空白。
回顧10年職教生涯,我不僅在渤海船院留了下來,還扎根于職業教育的沃土,而且我們師生用成績回答了很多人的不解和質疑。我先后獲得“市勞動模范”“省優秀教師”和“全國最美教師”等榮譽,更重要的是,我獲得了思想的砥礪和精神的成長。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31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