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當今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走向深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體悟到“萬物皆變,唯變不變”的時代特征。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虛擬現實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和形態;另一方面,數字化生存讓人們陷入信息繭房和后真相時代的判斷力危機。一方面,課堂仍然是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教育技術不斷提供新的教育依托,云教學逐漸成為教育慣習;另一方面,因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教育的社會性受限,階段性的物理隔離引發的學教矛盾和心理影響,已經在實踐中有所體現。一方面,在一個無邊界的教育空間實施有方針、有目標、有材料、有紀律的正規教育,教學手段的豐富性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二度空間的相互影響對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謹慎,思考教育的永恒課題:什么樣的課堂生活是值得過的,什么樣的課程內容是值得教和學的,什么樣的教材是值得編寫和傳播的?教育信念首先體現在日復一日的課堂教學之中,但又豈限于課堂?教育信念的堅守如果脫離了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呵護,就會失去重心。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核心素養這些新詞不斷敲打教室之窗的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留一些時間去思考教育的永恒精神。工具的改善和發展不等同于價值的升華和生命意義的理解與綻放;天上的繁星和人內在的良心,是需要在教育信念的“元宇宙”最深處占有位置的。
在《歷史哲學》中,黑格爾曾說:“每一個階段都和任何其他階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則。在歷史當中,這種原則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種特別的‘民族精神’。”我們對于教育的思考既要把握其永恒的精神,又要順應時代的召喚。當前,我們正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更是對數字化時代教育狀態的一次大體檢。從國際社會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實現因疫情而增加了難度。在今年9月召開的教育變革峰會領導人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教育不平等正在加大鴻溝。疫情在全球范圍對教育造成沖擊,但教育危機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貧困國家的10歲兒童中約有七成不識字,這些兒童要么失學,要么在學校幾乎學不到任何知識。窮人在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方面困難重重。因此他倡導協力推進教育變革,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一生中學習、成長和追逐夢想。
就我國教育發展而言,過去十年,我國教育改革持續深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64.5%提高到88.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91.8%提高到95.4%,高中毛入學率從85%提高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30%提高到57.8%。當前的任務就是從外延式發展轉變為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這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我們的教育既要腳踏實地,呼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更要仰望星空,堅守教育的永恒精神,致力于創造一個更可持續、更包容、更公正與更和平的世界。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2日第7版
作者:周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