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都市圍繞“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美麗鄉村“四園”建設模式,全面改善村居生態環境、引導特色農業轉型升級、帶動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著力打造一批生態優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一是優化村居環境,建設綠色發展“美家園”。以改善人居環境、創建文明新村為抓手,實施個性化、特色化的美麗鄉村建設。對吳家崗、漁洋溪、響水洞、青林寺等一批基礎條件較好、村容整潔有序、鄉風文明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先后投入獎補資金1100萬元,重點完善了道路硬化、庭院綠化、墻體美化、路燈亮化、污水凈化等工程。為提升村民內在素質,涵養文明鄉風,各村以“勤、孝、凈、誠、和”為主題繪制多彩文化墻,大力弘揚勤勞、孝順、誠信、和諧的鄉土文化。響水洞、漁洋溪等村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建設示范村”。美麗鄉村內外兼修,釋放出村域經濟發展新活力,促進了周邊農戶就業和增收。
二是立足產業優勢,發展高效農業 “精品園”。為推進“一村一品”的生態農業發展,加快建設“精品果園、高效茶園、安全菜園”,宜都市因勢利導,圍繞潘家灣的茶葉、架鍋山的桃李、高壩洲的柑桔、九道河的冬棗等項目,共投入獎補資金650萬元,重點擴寬園區道路、修建茶葉、水果觀光道、整治溝渠等。各村充分利用采茶的互動性、桃花的觀賞性、桔園的趣味性、棗園的體驗性,拉動了更多市民進園消費。農業精品園不僅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型支柱產業,而且成了周邊市民小長假休閑游的好去處。預計全年宜都市將實現小水果和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農民年均增收2600多元。
三是依托山水資源,打造休閑觀光“生態園”。依托各村的山水資源和產業優勢,著力打造“鄉村休閑+農業觀光”深度融合的農業生態公園。如九道河、聶家河等村有豐富的水資源,沿岸有成片的現代農業開發區,遠處青山蒼翠、特色民居掩映其間,近處小橋流水、油菜、紫薇花海飄香。每逢節假日,游客紛至沓來,親山樂水、河畔垂釣、休閑娛樂。為了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實現產業就地升級,投入獎補資金800多萬元,在九道河沿岸修建了7.5公里的彩色瀝青自行車道、親水平臺等;在聶家河村修建了5公里的環行觀光車道以及停車場等,拓展了公眾游樂服務功能。農業生態公園已初具形態,凸顯出“山水通道、休閑廊道”特色之美,成為引爆鄉村旅游新亮點。
四是厚植傳統根脈,培育農耕文化“體驗園”。在建設中,深度挖掘傳統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和鄉風民俗,共投入獎補資金450萬元,用于桐樹堰古街、呂家坳鄧家老屋、老屋棚古樹的修繕與保護,并修建了仿古步行街、古樸樹廣場、茶葉游步道、文化長廊等設施,打造了一批生活與生態協調、傳統民俗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美麗鄉村。偏遠山村以古樸、純真的獨特韻味和天藍、水凈的自然風光迎來眾多自駕游客人,各村抓住游客回歸田園心理,結合產業發展舉辦的“手制茶、挖春筍、摘水果”等活動更是傳承了農耕文化,為傳統古村落注入新活力,使美麗鄉村成為人們望山見水憶鄉愁的心靈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