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運輸車輛穿梭不斷,座座廠房已見雛形,工業管廊如巨龍蜿蜒盤桓其間……初春的渤海之濱乍暖還寒,位于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內,已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荒灘,現如今,48家北京藥企已簽約入駐,其中20家已開工建設。
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創新“區中園”建設模式,打造出京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個專業化產業園,成為京津冀產業轉移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解放思想,做好轉型升級“加減法”
“我們之所以能在京津冀產業轉移的‘浪潮’中搶得先機,在于堅持解放思想、超前謀劃、科學規劃。”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召堂一語道破“天機”。
張召堂不但是滄州臨港開發區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在他的帶領下,滄州臨港開發區多做循環經濟“加法”,勇做淘汰落后產能“減法”,變“政策引資”為“產業鏈招商”,堅持產品項目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物流傳輸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僅用7年時間,就成為全國第一個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的化工園區、河北省唯一的“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2013年被工信部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連續三年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評為“化工園區20強”。區內80%以上的企業和項目,做到了互為市場、互為原料,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氫元素和氯元素綜合利用等多條典型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新型工業化格局,出現了一批經濟關聯度高、經濟效益雙贏的典型企業,基本形成了循環經濟體系框架。
篤守創業,找準產業承接“齒合點”
2012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日漸升溫,張召堂敏銳地意識到,滄州有條件成為京津產業轉移的第一大承接地,臨港開發區應該是北京重化工業轉移的首選之地。
承載著夢想,以張召堂為首的滄州臨港人再次開始超前謀劃——調研、考察、對比、分析……2013年,經過冷靜分析、科學論證,他們提出了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初步設想,并規劃建設了生物醫藥產業園和首都高??萍紙@。2014年7月,他們獲悉北京市經信委醫藥管理處正在進行產業轉移基地的遴選工作,馬上與渤海新區領導趕赴北京,詳陳承接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的優勢,并憑借精準的產業定位“擠入”備選名單。
從2014年7月確定入圍備選園區名單,到2014年9月參加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比選推介會,臨港開發區與渤海新區利用近4個月的時間,組織專業招商隊伍“挨家挨戶”走訪北京藥企,詳細了解他們的轉移意向和對承接地的期望。2014年9月23日,在北京經信委舉辦的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比選推介會上,來自天津、河北的5個園區“上臺打擂”,120家北京生物醫藥企業現場評選。憑借扎實的前期工作,突出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基礎配套設施,以及打動企業、充分滿足其實際需要的解答,臨港開發區最終贏得了北京藥企的“芳心”。
2015年1月19日,北京市經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廳在石家莊共同簽訂京冀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框架合作協議,北京首個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式落戶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首批22家北京企業在現場簽約入駐,總投資61億元。2015年4月11日,首批10家入園企業集中開工建設,同時,北京醫藥行業協會滄州分會揭牌成立。2016年2月29日,又有10家北京藥企集中開工建設。
“這里不但有生物醫藥產業基礎,也有下游需求,更有科學的規劃。特別是循環經濟的介入,更是讓企業進一步降低了建設和生產成本、提高了銷售收入。”一位入駐企業的負責人說道。
環保先行,提升綠色發展“源動力”
產業轉移不僅僅是生產車間的搬遷,也是企業的一次轉型升級。“借助這次搬遷的機會實現環保同步升級是重點。”北京醫藥行業協會滄州分會會長趙立敏說。
為了保證生物醫藥園區的生態環境,臨港開發區專門制定了《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三廢”治理技術指南》,不僅要求企業采用現代生產檢測技術和先進末端治理技術,實現廢氣環境影響的有效控制,實施企業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和驗收,實施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考核,并將企業環保工作業績與企業新項目審批、金融融資等相關聯。
這個指南也成為臨港開發區的招商風向標。對存在污染的制藥企業,即使投資規模再大,臨港開發區也將其拒之門外。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召堂表示,提高生物醫藥園區準入標準,才能從源頭上控制企業生產的環保問題。
加強環保約束的同時,臨港開發區還啟動了大氣綜合治理攻堅行動,請相關專家對開發區內現有的18家重點企業環保情況“把脈開方”,指導企業更新環保設備、優化生產工序和技術,實現節能減排。這些企業今年在環保方面已投入幾千萬元。
日處理能力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固體廢物燃燒填埋場全面開工,臨港開發區也在不斷強化自身環保服務供給能力。“我們正在謀劃引進技術更先進的外資污水處理廠,全面提高園區處理三廢能力,為建設環保、綠色園區建立穩固保障。”張召堂說。
創新不輟,繪就產業聚集“新藍圖”
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的成功落地,不但讓京津冀產業轉移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也探索出了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園區由京冀兩地共建共管,北京藥企保留“京籍”,由北京市食藥監局實施跨區監管;企業總公司注冊在北京、分公司注冊在河北,京冀兩地共享分公司產生的稅收和收益,分配比例向河北傾斜;依托兩地產業資源稟賦優勢,進行生物醫藥全產業鏈規劃,京冀兩地共同構筑“高精尖”產業結構,實現多方共贏。
如今,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這一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當中,重點打造的石化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十大“區中園”相繼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全國涂料協會、北京留學人員海淀區科技創新園等紛紛向開發區拋出了“橄欖枝”,多家天津化工企業有意搬遷至滄州臨港開發區……
一個個項目的相繼落戶,為滄州臨港開發區的快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動能。吸引“眼球”的發展規劃、調動全員干事創業的氛圍、適合企業發展的投資環境……憑借這些有針對性、有特色的措施,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正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和企業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