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3月15日報道二手車交易量正在逐年上漲,而二手車電商交易平臺也是最近風投熱錢不斷涌入的地方。目前有人人車,優信拍,瓜子二手車,及車易拍等多家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可供車主不受地域限制挑選二手車,這本是便利之舉,然后背后卻暗藏玄機。
在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上曝光車易拍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的競價貓膩。消費者可以通過車易拍平臺將車賣給全國的二手車商,然而通過央視暗訪曝光,車易拍二手車在線交易平臺被曝出存在兩套價格不同的差價騙局。最終差價將流入經銷商手中。諷刺的是在其網站上,用醒目的粗體字強調著,這里的二手車交易“快速”、“透明”、“無差價”。網易汽車第一時間致電了車易拍副總裁徐元杰先生,他表示已經知曉央視3·15晚會上關于車易拍的曝光內容,但具體回應將有市場部稍晚統一回復。
實際上,車易拍的交易流程非常簡單,這也讓其成為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二手車交易平臺。賣車人經過預約、檢測就可以進行15分鐘的網上競價。車易拍的15分鐘快速拍賣,秉承著公開透明原則,能看到的價格就是網上買家給出的實時價格。然而實際上,內幕人士卻告訴央視記者,所謂公開透明的背后另有貓膩。
央視3·15晚會上曝光的錄像中,央視記者繳納了5000元的保證金,在車易拍網站上注冊成了一名二手車買家。作為買家登陸后,在頁面的左上角出現了“快易拍”的字樣,而之前記者作為賣家在服務網點看到的頁面卻是叫做易置換。買家和賣家看到的是兩個不同的頁面。
記者通過車易拍網站進行了賣車的預約。第二天,根據網站發來的短信,記者開著準備賣出的車輛,來到了位于北京朝陽北路附近的車易拍服務網點。工作人員進行了兩小時的檢測之后,給出了這輛車大致的估價為一萬二到一萬三之間。
在這位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易置換的頁面上,很快出現了記者的車輛信息,并很快進入了15分鐘的快拍環節。網上買家開始紛紛競價。經過了15次出價,在易置換的頁面中,作為賣家的記者看到,這輛車的最終競拍價格為12100元,而在快易拍的頁面上,記者看到,同一輛車的最終出價卻是13000元。買家和賣家看到的價格怎么會相差900元呢?
車易拍的工作人員一再強調,網站的交易公開透明,在易置換頁面上看到的價格,就是最終的成交價格。那為什么買家和賣家在兩個頁面上看到的是不同的價格呢?
帶著疑問第二天,記者開著另一輛車來到了位于北京南三環附近的車易拍服務網點。經過了35次出價,在易置換頁面上,記者看到同一輛車的最終價格為60300元,然而在快易拍頁面上,買家的最終出價卻是62100元。這一次,兩個價格之間相差了1700元。而在北京的一家別克4S店里,記者再次進行了體驗。同一輛車在易置換屏幕上,顯示的最終價格為38100元,而在快易拍頁面上的出價卻是44200元,這一次竟然相差了6100元。
在深圳的一家寶馬4S店里,經過檢測之后,記者的車輛開始在易置換上進行15分鐘的網上拍賣。競拍結束后,在4S店易置換的屏幕上,記者看到的最終價格為65000元,而在快易拍頁面上,記者看到同一輛車的最終出價卻是70000元。這一次的價格竟然相差了5000元。車易拍駐深圳寶馬4S店評估師:“你放心我們這個價格。價格我肯定會把原圖的那個截圖發給你。”
為什么車易拍的二手車拍賣總是出現不同的價格呢?賣家看到的價格為什么總是比買家的出價低呢?而這個差價又是被誰拿走了呢?
記者決定進入深圳一家4S店進行調查,當記者接觸到車易拍的市場推廣人員時,才知道了差價背后隱藏的秘密。
車易拍市場推廣人員:“我們在后臺操作。把這個點留好。比如說商戶其實出到了10萬。然后這個大屏上顯示的價格是9萬6。有4000塊錢是留給店里面的。”
原來這兩個不同的價格是由車易拍的工作人員在后臺操作實現的。
根據車易拍深圳分公司業務人員的描述“怎么留,多少錢,這個的話,只要您做決定,我們去操作就行了。”
至于差價的大小則完全由4S店來做決定。在車易拍業務人員向記者出示的標準合同中顯示,這部分被截留出來的差價以“渠道服務費”的名義留給了4S店。“渠道服務費由甲方通過“易置換”平臺按單車或按固定金額自行設定。”
無論是個人賣車,還是在4S進行二手車置換,只要通過車易拍進行網上拍賣,就會被留下差價。車易拍難道就不擔心買賣雙方發現嗎?
車易拍深圳分公司業務人員:“買家跟賣家不是一個端的。我現在出到21500了,現在這邊的價格才到15600.中間可能差了5000塊錢。這5000塊錢就是。這個是給賣家看的,這個是我們車易拍全國各地的二手車經銷商,在這競拍出的真實價格。”
車易拍正是利用了易置換和快易拍兩個不同的登陸端,買家平臺和賣家平臺的不透明性,截斷了賣家與買家之間的信息對稱。交易雙方均不露面,由車易拍平臺進行轉交,從而規避掉被發現的可能。
2015年,中國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規模達到101.2萬輛,二手車電商平臺仍然處于一個發展初期的階段,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互聯網的發達也造成了這些平臺的“趁虛而入”,沒有嚴格的監管體系,公開誠信的宣傳口號如同虛設,最終受傷的仍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