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好似中“彩票”
對于久違的IPO,股民打新熱情依然高漲。與打新熱情高漲相對應,IPO重啟初期新股中簽率集體走低。
“打頭陣”的凱龍股份率先受得熱捧,網上網下均獲得足額認購,合計凍結資金超過3600億元。啟動回撥機制后,其網上發行的1878.3萬股中簽率僅為0.2180%。其網下獲配比例則低至0.049%,創下了A股史上的“之最”。
截至2日晚間,除中科創達外的9只新股相繼公布相關申購信息。其中,中簽率最高的為道森股份的0.3156%,最低的潤欣科技僅為0.1470%。
有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發行的192只新股網上申購中簽率在0.12%至1.63%之間,剔除規模超過1億股的大盤股,平均中簽率約為0.5%。這意味著盡管是舊規則,本輪IPO重啟后的中簽率仍較此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不少股民戲言,打新好似中“彩票”。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打新難度提升將成“常態”。
按照證監會的相關安排,待28只已進入繳款程序的新股完成發行后,IPO將啟用新規,即保留市值配售、取消全額預繳。多家機構表示,由于無需預留資金,新規在降低打新對二級市場沖擊的同時,勢必帶來打新一族群體的迅速擴張和新股中簽率的進一步走低。
高收益“示范效應”沒了
為了杜絕“三高”發行,監管層為新股設置了低于行業平均市盈率發行的“高壓線”。這使得今年以來發行的新股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低市盈率發行、上市后暴漲”的情形。
今年3月發行的新股暴風科技,上市后出現連續29個交易日一字漲停的驚人景象。此后亮相的樂凱新材,以29個漲停追平這一紀錄。今年四五月間發行的新股,上市后平均漲幅高達逾600%。
基于前期新股高收益的“示范效應”,IPO重啟后的舊規則下的28只新股申購被視為“最后的打新盛宴”,從而引來資金趨之若鶩。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由于過去幾個月A股估值中樞出現了大幅回落,此前的狂熱恐難以“復制”。
以凱龍股份為例,其經過詢價后確定的發行價為28.68元,對應市盈率為22.98倍,較暫緩發行時微幅上升。但其所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最近一個月49.54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與當時的65.21倍已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6月中旬滬深股指攀升至年內高點時,兩市平均市盈率分別達到24.95倍和68.92倍,創業板更一度攀升至逾160倍。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日收盤兩市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7.54倍和48.99倍,創業板也大幅回落至102倍。
這意味著,“最后的盛宴”也許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對于打新族而言,適當調整收益預期或是必須完成的功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