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更多 龍抬頭的故事】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于全國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
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寧。是日有許多關于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于明劉 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 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故事一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 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 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