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江蘇艾森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了電鍍液及配套試劑、光刻膠及配套試劑兩大產品板塊布局,產品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新型電子元件及顯示面板等行業,目前該公司正在申請在科創板上市,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
艾森股份的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為陳小華,公開資料顯示其此前于2010年至2016年于蘇州恒久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財務總監,恒久科技于2016年8月成功上市后,陳小華便轉投到艾森股份,是一位職業董秘。但是回顧陳曉華的“前東家”恒久科技上市后的表現,坑了不少人,上市后第4個月創下最高價27.85元的記錄后便一路下跌,目前股價僅在6元出頭;業績更是一改上市前的良好表現,上市前一年也即2015年創下的4869.34萬元凈利潤記錄也是最高紀錄,上市后從未超越過這一水平,2021年、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則均錄得虧損,股票也被ST。
再來看艾森股份自身的財務數據,該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的產品產能還為4000噸,到2022年猛增到12500噸,但產量并未隨之增長,還從2021年的4492.12噸下降到2022年的4200.73噸,導致產能利用率大幅走低。對此招股書披露,2022年度,公司南通工廠建成投入試運行,產能大幅提升;由于南通工廠規劃產能較高且尚處于產能爬坡階段,公司產能利用率有所降低。
但是從細節數據來看,即便是處于產能爬坡階段的南通艾森,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也高達12792.98萬元,超過了同年子公司艾森世華實現營收5940.09萬元的兩倍,再結合2022年產品總產量并未出現增長、相反還小幅下降的數據,這也意味著子公司艾森世華的生產經營規模在2022年內出現了顯著萎縮。
不僅如此,艾森股份計算產能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核心設備反應釜的數量,根據招股書披露,在2022年末公司的專用設備資產余額已經高達12079.16萬元,這相當于2022年3月末2963.02萬元的4倍以上,但是產能增加卻僅相當于2022年3月末的3倍。
艾森股份本次上市的募投項目主要包括總投資額為2.5億元的“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根據艾森股份官網發布的《項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該項目已于2022年8月驗收通過,實際總投資也同樣為2.5億元。但是截止到2022年末
,該項目的實施主體南通艾森總資產才僅為1.94億元,即便考慮到累計虧損600萬元,也遠未達到2.5億元的總投資金額。
另據公開信息披露顯示,2020年6月盧瑞華將其持有的62.25萬股公司股份以3.51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實控人張兵,低于前后兩次公司實施增資、股份轉讓價格,因此交易所要求說明盧瑞華的入股及股權轉讓的相關背景情況。對此艾森股份解釋稱,盧瑞華2014年2月入職公司負責技術研發工作,后于2020年6月離職,經雙方協商,在股份取得成本的基礎上考慮合理投資回報,確定轉讓價格為3.51元/股。
公開資料顯示,張兵在創辦艾森股份之前,曾擔任任陶氏化學電子材料華東區銷售主管、新加坡PMI公司銷售服務經理。陶氏化學也是艾森股份在先進封裝用電鍍液及配套試劑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陶氏化學旗下陶氏有機硅申請的國內專利中,存在多項專利的發明人中也包括盧瑞華,至于陶氏有機硅的專利發明人盧瑞華,與艾森股份原技術研發負責人盧瑞華是否為同一人,艾森股份并未接受記者采訪。
此外,秦舒是艾森股份的獨立董事,招股書披露其自2012年8月至今任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而華進半導體的主要股東中包括了華天科技、通富微電、長電科技等公司,這三家公司則長期位列艾森股份的前三大客戶;不僅如此,艾森股份第一大客戶長期為華天科技,而華天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之子、董事肖智軼則是華進半導體董事。由公司第一大客戶的關聯公司的核心高管人員擔任獨立董事,同樣是值得拷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