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一天之內,竟有16只基金增聘了基金經理,變成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模式。
(資料圖)
除了卸任,基金經理增聘似乎在近期也迎來小高峰。根據數據,僅3月16日一天,有16只基金發布了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
雙基金經理、多基金經理模式此前在“固收+”策略產品上較為常見,但是從近期的增聘基金經理的產品來看,類型并不限于“固收+”策略,而是涵蓋貨幣基金、債基、指數、量化等多類型產品與策略。
對于密集增聘新基金經理,有兩人或多人管理同一只基金的原因,有業內人士指出,“以舊帶新”培養新生力量、單個基金管理規模過大、業績不好以及降低基金經理離職沖擊等是主要誘發因素。
此外,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指出,背后的驅動根本上還在于,相關基金公司根據自己的業務發展需要所進行的常規工作安排,本意上都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基金,更好地為投資者服務,創造更好的收益。
一天之內16只基金增聘
3月16日,共有22只基金發布了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其中有16只為新聘基金經理成為雙基金經理甚至多基金經理管理模式。
此前,雙基金經理模式在固收+策略產品上較為常見,基本上采取一位基金經理負責偏債的投資,另一位負責權益類投資,兩個基金經理各自負責各自擅長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為投資者創造收益。
僅以16日基金經理增聘的產品類型來看,貨幣基金、債基、指數、量化等多類型產品與策略應有盡有。比如易方達旗下易方達天天增利貨幣市場基金、招商財富寶交易型貨幣市場基金兩只貨基就分別增聘了劉朝陽、向霈兩位基金經理,與此前的梁瑩、許強組成為雙基金經理模式。
從新基金經理簡歷來看,上述兩位均是投資老將,劉朝陽和向霈均有16年從業經歷,前者,現任現金管理部總經理、固定收益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基金經理;后者是自2006年便加入招商基金,曾管理過11只貨幣型基金。
新聘基金經理中也有明顯的行業新秀,鵬揚利鑫60天滾動持有債券新聘基金經理黃樂婷便是鵬揚現金管理部基金經理助理,公開資料顯示此前并無管理產品信息。
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信澳鑫享債券,該基金增聘了李淑彥為基金經理,與是星濤、張旻、宋東旭組成了四人管理小組。這只基金是2022年11月1日成立,為混合偏債基金,管理規模為2.7億。
雖然從名稱上來看,信澳鑫享債券是一只債基,但從基金合同約定來看,其對債券投資比例不得低于80%,可適度參與股票投資,因此屬于“固收+”策略,或這也是增聘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李淑彥管理的原因,通過其對股票的布局獲得額外收益。
應對市場等多重因素調整
對于近期債基、靈活配置、指數等不同基金經理增聘,或者原有就是雙基金經理經理甚至三基金經理基礎上,仍然再增聘的現象,華南某公募基金人士介紹,綜合考慮,可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公司從團隊培養角度出發,采取“老帶新”的模式鍛煉新人,讓新人能夠逐漸過渡到獨立管理基金,這也是增聘基金經理中最為常見的原因。沒有歷史業績的新基金經理無論是接手一支管理成熟的基金還是新發行的基金,總是會受到市場的質疑,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老帶新,增加投資者的信任。
二是某些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過大了,尤其是在過去幾年的轟轟烈烈的基金經理“造星”運動中,有些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達到幾百億,需要增聘基金經理來協助,進一步拓展能力圈。
這一點也得到較多的認同,王群航進一步指出,對于大規模的基金、對于跨資產類型的基金,多基金經理管理,理論上是很有必要的。此前,市場上就曾經有過某只新基金發行規模超大,基金公司火速給該基金增加多位基金經理。
三是近期基金經理“離職潮”中,亦有部分基金公司為了減少基金經理離職對產品產生影響,以先增聘新基金經理,再卸任原有基金經理的方式運作。名為“減負”,實則為離職做準備的增聘、卸任現象在今年尤為引人關注。
四是業績較差的基金,單一基金經理管理產品凈值在水平面以下,迫于客戶、渠道壓力之下,選擇增聘新基金經理,在產品管理上轉變風格,修復業績。
王群航則表示,增聘基金經理現象,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角度來看,這涉及基金類型、基金規模、基金經理的管理經驗、基金經理的總管理數量與總規模等內容,不便于一概而論。但基本上是相關基金公司根據自己的業務發展需要所進行的常規工作安排,本意上都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基金,更好地為投資者服務,創造更好的收益。因此,大家都應該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此外,有市場人士指出,頻繁增聘基金經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去年市場波動太大,投資者沒有賺到錢,基金公司才會較多地做出調整。
雙基金經理模式考驗配合度
雙基金經理或者多基金經理在搭檔時,如何統一策略較為關鍵,配合得當,這一制度將發揮1+1>2的效果。
某公司管理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會考慮性格、投研理念以及風格的匹配度或互補性,他們之前的交流也會更為密切,如果產生分歧,會由其中主管理的基金經理做判斷。
另有某大型公募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從市場來看,雙基金經理模式也是公募基金行業向成熟市場靠攏的體現。一方面,可以能保證產品策略的穩定性,避免基金經理離職后再增聘基金經理造成產品策略偏移;另一方面,也能擴展產品的能力圈,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能力圈,多基金經理能讓相應基金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覆蓋更多的投資標的,讓投資者享受到更多的經紀發展紅利。
“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的觀念仍占主流的當前,基金經理的變更的確會牽動投資者的神經。在公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之下,不少基金公司開始弱化明星基金經理個人形象,而是打造平臺型投研體系,更加注重投研一體化模式,以期減少基金經理變動給基金產品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