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30日訊 11月30日,由中國網財經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科技數據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四家學術機構支持的2022年度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研討會在線上重磅舉行。本次研討會以“守正創新 智慧金融”為主題,邀請到頭部銀行機構數字化轉型先行者、行業專家、獲選“中國網2022年度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優秀案例及領軍人物”的中小銀行董事長或行長代表等多方重量級嘉賓,共商中小銀行數字化突圍之路。重慶富民銀行黨委委員、行長楚龍春在研討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
【資料圖】
楚龍春表示,重慶富民銀行堅守普惠金融定位,持續探索數字普惠新范式,踐行“扶微助創 富民興邦”的企業使命,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領先的產業鏈數字生態銀行。一是聚焦頂層設計,提升組織整體敏捷度。二是聚焦業務經營數字化,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能。以效能為重點,構建全覆蓋的智能化業務經營管理運營體系,是重慶富民銀行數字化銀行建設錨定的重要方向。三是聚焦科技數據能力構建,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為有效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重慶富民銀行從三方面聚焦科技數據能力構建,一是傳統架構向分布式架構轉型;二是構建彈性高可用的數據中心;三是構建智能化數據能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金融屆同仁:
大家好!很高興參加由中國網財經舉辦的2022年度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研討會。
重慶富民銀行堅守普惠金融定位,持續探索數字普惠新范式,踐行“扶微助創 富民興邦”的企業使命,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領先的產業鏈數字生態銀行。自2016年我行成立以來,我們已經在數字化銀行道路上持續深耕6年,通過產品、模式及技術創新,在數字化銀行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漸成為一家以數字化和智能化驅動業務發展的互聯網銀行,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下面,我從三方面來簡要介紹下相關建設情況。
一、聚焦頂層設計 提升組織整體敏捷度
首先,我行對于數字化銀行建設有明確的頂層設計,從戰略高度對于打造領先的產業鏈數字生態銀行設計了時間表及路線圖。其次,我行注重從組織架構層面為數字化銀行能力建設提供支撐,我行成立了由行長任組長的數字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謀劃,持續推進組織變革,不斷從全國各地引進高素質數字化專業人才,創建了“STAR數字化人才體系”,“SAM敏捷機制”清晰描繪數字化能力發展地圖。截至目前,我行具備金融科技、大數據、智能風控背景的人才在全行員工的占比高達60%。另外,我們也注重全面流程變革,讓機構整體形成一個敏捷的組織。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以敏捷為目標,打破傳統部門職能墻,不僅推動研發運維一體化,而且構建全行級的規模化組織敏捷機制,重塑全行協作流程。實現了新產品研發的按天級發布,大數據風控策略的小時級發布,有效提升產品創新效率。
二、聚焦業務經營數字化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以效能為重點,構建全覆蓋的智能化業務經營管理運營體系,是我行數字化銀行建設錨定的重要方向。一是我行在開行之初,構建了基于手機銀行為主要服務渠道的銀行3.0模式。2017年起全面轉向開放銀行的4.0模式,將金融服務嵌入場景,植入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切實增強客戶服務的便捷性和獲得感。當前,我行在開放平臺上發布原子金融服務超過130個,鏈接場景平臺230多家,金融服務的日均調用量350多萬筆,全行99%以上的業務量來自于線上。此外,我行構建了全線上的產品服務矩陣和基于用戶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營銷運營能力。在客戶體驗方面,已建立365天24小時全渠道、全場景的用戶體驗監控分析能力,實現用戶體驗可量化。同時,我行構建有大數據智能風控體系,實現客戶準入、風險評估、風險運營、智能催收等信貸全生命周期的核心風控能力系統化。目前我行信貸業務自動化審批率已達99%,個人業務平均審批時長僅需3秒。
三、聚焦科技數據能力構建 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
為有效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我行從三方面聚焦科技數據能力構建。一是傳統架構向分布式架構轉型。我行金融科技條線掌握分布式技術的人才超過95%。同時基于分布式微服務技術,歷時6年時間自研手機銀行系統、支付系統、網貸系統、風控系統、大數據平臺系統以及核心系統等,實現了主要系統完全自主可控。分布式存儲、分布式數據庫已廣泛采用。二是構建彈性高可用的數據中心。我行已建成兩地三中心架構的數據中心,同城為應用雙活,業務在雙中心同時運行,流量可智能路由、秒級切換;異地為數據級災備中心。三是構建智能化數據能力。我行通過構建數據能力,逐步實現業務可監測、業務可洞察、業務可優化、數據可盈利、業務可重塑,完成近4000個標簽、近300個分析模型、6億對知識圖譜關系數的建設,服務于風險、營銷、信貸及財富等多個業務領域。
未來,重慶富民銀行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不忘金融為民的初心使命,強化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打造數字化經營服務生態,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