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司南
12月17日,商務部公布了今年11月份我國商務運行情況。其中,1-11月我國進出口同比下降8.5%。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今年外貿的困難除外需困難外,還與國內投資放緩、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疊加在一起,但我國將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一貿易大國地位。
數據顯示, 2015年1-11月,我國進出口35655.3億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20523.2億美元,同比下降3%,進口15132.1億美元,同比下降15.1%。11月當月,我國進出口3403.9億美元,下降7.6%,其中出口1972.4美元,下降6.8%,進口1431.4億美元,下降8.7%。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指出,1-11月外貿運行主要呈現三大特點即;一般貿易出口保持增長,占比提升、機電產品出口保持增長,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民營企業出口保持增長、進口仍在低位運行等特點。
一直以來,對外貿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今年前11個月的海關數據來看,對外貿易拉動經濟的“不太給力”。對此,沈丹陽表示:“我覺得今年以來我國外貿發展總體上其實是很給力的,如果非要說給力不給力,那是外需比較乏力的,而不是外貿不給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主要國際經濟組織發布的數據,今年以來,由于全球經濟持續不振,國際市場需求嚴重低迷,全球貿易明顯低于世界經濟增速。”沈丹陽認為:“過去是全球貿易增速2倍于全球經濟,這幾年倒過來了,貿易增速明顯低于世界經濟增速。前9個月的數據各個國際組織已經公布出來了,前9個月數據表明今年很可能是除2009年以外全球貿易降幅最大的一年。”
沈丹陽還指出:“今年外貿的困難不僅僅是外需的困難,而且和國內投資放緩、要素成本還在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多種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企業的反映是今年外貿困難到喘不過氣來的程度。但說外貿給力不給力要看成績單,雖然最后一個月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是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基本上可以盤點得出來,今年中國外貿將拿出5個漂亮的成績單來。”
第一張成績單是在全球出口市場份額明顯上升。我們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已由去年年底的12.4%提升到目前的大約是13%左右,這是很不容易的,為什么我們的份額能上升?從剛才給大家介紹的,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的出口都是大幅度下降,而我們出口降幅最小,我們僅有點微微的下降,因此我們在全球市場份額提升。
第二張成績單是進口量增價跌使國家和企業獲得了大實惠。按海關統計的進出口價格指數測算,前11個月,我國出口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而進口價格整體下降超過10%,出口相同數量的商品大約可以多換回12%的進口商品,僅因為原油、鐵礦石等11種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合計大約減少互惠1820多億美元,折合人民幣是11000多億元人民幣。這不僅意味著國家和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還意味著企業成本降低,有利于我國企業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
第三張成績單是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面對困難我們沒有手忙腳亂,而是堅持在穩增長的同時調結構不動搖。因此,前11個月,一般貿易、民營企業、機電產品、資本品和對新興市場的出口都是正增長。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鐵路設備、電力設備、通信設備等大型成套設備進入美歐等中高端市場,出口增長超過10%;對東盟出口增長3%,對越南、印度、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出口的增幅都接近或者超過10%。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增速超過30%,市場采購貿易增幅超過70%,從而帶動大量中小微企業出口,成為新的外貿增長點。服務貿易占全球比重和占我國對外貿易比重實現“雙升”。
第四張成績單是保持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度。外貿發展的目的是要對國民經濟有所貢獻,我們今年凈出口規模有較大增長,商務部研究院的專家按凈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測算,預計全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約為12.3%。更重要的是,由于外貿的良好表現,我國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數以億計的就業崗位。
第五張成績單是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一貿易大國地位。最后,沈丹陽表示:“現在觀察中國外貿發展情況,單純看直觀的貿易規模和總量增長數據是不夠的。換句話說,光看‘面子’漂亮不漂亮是不行的,關鍵要看‘里子"實在不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