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抵達北京,開啟了其上任十年以來對中國的第八次訪問。
據此前德國駐華使館介紹,在北京期間,默克爾將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晤,分析商討去年10月兩國在柏林第三輪政府磋商期間發布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落實情況。其中,工業4.0有望成為這次商討的重中之重。
中德在國家層面上的工業4.0合作始于2014年。當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柏林與默克爾經過深入協商后,共同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業內人士認為,中德工業4.0戰略合作框架,顯示出高層對制造業4.0升級改造的強力支持,工業4.0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工業4.0作為一個概念,代表著未來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該概念由德國業界最早提出,源于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最初的想法只是通過物聯網等媒介來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兩年后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產官學”組成的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表了題為《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稱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宣告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
實施建議是這么描述工業4.0的:在未來智能工廠中,人類、機器和資源能夠互相通信,就像社交網絡中一樣自然。智能產品“知道”它們如何被制造出來的細節,也知道它們的用途。它們將主動地對制造流程,回答諸如“我什么時候被制造的”、“對我進行處理應該使用哪種參數”、“我應該被傳送到何處”等問題。
被譽為德國制造優等生的西門子,是工業4.0的先行者。西門子旗下的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是歐洲乃至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化工廠,被認為最接近工業4.0概念雛形的工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默克爾訪華,西門子股份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凱颯也將隨行。
西門子168年的發展史幾乎可以被視為近現代工業進程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小作坊發展至今,西門子所締造的超級工業帝國已成為“德國制造”當仁不讓的代名詞。
從指針式電報機起家,到以信息技術為業務主動脈,西門子踩準了以電力、信息化為標志的前兩次工業革命的關鍵節點。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工業4.0概念誕生之初,西門子再度嗅到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氣息。瞄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以太網等技術,西門子集成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以及生產過程軟件和硬件,如西門子制造執行系統(MES)軟件Simatic IT、西門子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軟件、工業工程設計軟件(Comos)、全集成自動化(TIA)、全集成驅動系統(IDS),等等。
探營西門子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
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EWA)從外觀上看并不酷炫,三座廠房方方正正,外立面貼著紅磚,簡單、低調中透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業風格。事實上,自1989年工廠投產,此后的26年里,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在外觀上就定格了。
不過,就在這座外觀與工人數量基本維持原狀、連生產面積都未增加的工廠內,一場向著工業4.0方向進行的自我進化從未停止過。如今,該工廠的產能較26年前提升了8倍,每年可生產約1200萬件Simatic系列產品,按每年生產230 天計算,即平均每秒就能生產出一件產品。
產品質量更是大幅提高:相比1989年的每百萬次電子產品加工過程出錯500次,現在出錯率只有12次,相當于質量提高了40倍。
工廠的負責人Karl-Heinz Büttner教授稱,“據我所知,世界上還沒有哪家同類工廠具備如此之低的缺陷率。”
目前,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可以生產的產品種類達1000 種,其中包括Simati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及相關產品。這些產品用于控制機械設備與工廠,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Simatic 系列產品可以控制游輪的船載系統,也可以用于工業制造過程,如汽車工業,甚至可以用于控制滑雪場纜車。
該工廠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其不僅生產產品,還收集并處理大量的信息。廠房內,齊胸高的灰藍色機柜排成一行,安置其間的顯示器上,數據洪流仿佛瀑布一般傾瀉而下。指示燈閃爍著紅光和綠光,整個車間沉浸在長長的一排排鹵素燈發出的明亮而又冰冷的光芒中。員工身著藍色工服,悄然無息地走在一塵不染的藍白相間大理石花紋的PVC地板上。
為了準確收集數據,安貝格工廠超過3億個元器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這些基礎識別信息包括:哪條生產線生產的、用什么材質、當時用的扭矩是多少、用什么樣的螺絲釘等等。當一個元件進入烘箱時,機器會判斷該用什么溫度以及時間長短,并可以判斷下一個進入烘箱的元件是哪一種,適時調節生產參數。在此過程中,Simatic IT生產執行系統每天將生成并儲存約5000萬條生產過程信息。
通過顯示器,工人可以查閱當天的生產過程信息,并挖出生產環節中的短板,比如哪個部件出現問題的概率比較高。經過一系列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又可以讓生產者對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相關變量,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降低產品的缺陷率。
不同于普通工廠,安貝格需要的是懂得用軟件控制復雜工藝的合格員工。產業工人不再穿著工裝褲制造優質產品,他們現在的工具是觸摸屏,乃至平板電腦。
在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中,真實工廠與虛擬工廠同步運行,真實工廠生產時的數據參數、生產環境等都會通過虛擬工廠反映出來,而人則通過虛擬工廠對真實工廠進行把控。其中,近75%的生產作業已實現自動化。產品可與生產設備通信,IT系統控制和優化所有流程,確保達到99.9988%的產品合格率。
由人力完成的部分,只有生產過程的開頭部分,即員工將初始組件(裸電路板)放置到生產線上的環節,是人工執行的。此后的一切操作都是自動進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Simatic單元在控制Simatic單元的生產。從開始生產一直到發運,整個生產過程總共使用了1000個這樣的控制裝置。
安貝格電子廠是西門子“數字企業平臺”的典范。“數字企業平臺”是一種生產環境,將在今后10年內成為標準。在這種生產環境中,產品自行控制其本身的生產過程。換句話說,其生產代碼告訴生產機器它們有哪些要求,接下來必須執行哪道生產工序。這個系統是朝構建“工業4.0”邁出的第一步。
但這距離工業4.0所描繪的“數字和物理世界的無縫銜接”的場景,仍有很大差距。“如果說,工業4.0時代的到來還要20年,那么,西門子目前已經到達了‘工業3.X’。”這是西門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首席技術官魯思沃魯思沃(Siegfried Russwurm)的自我打分。
在這個第四次工業革命愿景中,現實和虛擬生產環境將融為一體。到那時候,工廠將在很大程度上進行自我控制和優化,因為其產品可以在相互之間以及與生產系統之間進行通信,以便優化生產過程。產品和機器將共同決定,為了按期交付,應當首先在哪條生產線上完成哪道工序。被稱為軟件代理的獨立運行的計算機程序將監控每一道工序,保證符合生產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