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起高校轉學黑幕“流程樣本”調查——
金錢關系堆砌的轉學“中轉站”
據新華社湖南2名大學生各花費4萬元“托人”轉學至更好的學校,結果在轉入學校上學后卻因沒有學籍而無法拿到畢業證,如今只得在家賦閑。根據學生和轉學“中間人”提供的線索,記者調查揭開了高校轉學中的一些“黑色流程”:高校干部收受金錢“疏通關系”,中間人幫學生家長牽線搭橋,轉出學校與轉入學校利益聯結,沒有學籍竟可插班就讀、考試,“插班生”每年繳納學費,學校竟然聲稱毫不知情……
轉學成“對口”輸送高校干部成“中轉站”
“花了4萬塊錢辦轉學,沒想到現在連畢業證都拿不到。”王晨(化名)原本是湖南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的一名大學生,現在已經畢業1年多了,卻因為沒有畢業證而找不到工作。
“家里親戚聽朋友介紹,說只要出4萬元錢,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團委書記王興界可以包辦轉學。”王晨告訴記者,2011年高考后,在一位朋友“指點”下,王晨先報考屬于高職院校的湖南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文秘專業,然后再轉學進入屬本科學校的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習專科類的會計專業,“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在湖南銀行、稅務等熱門用人單位中具有較高美譽,就業會好很多”。
記者了解到,王晨高考僅考了200多分,而湖南財院的專科錄取分數線為400多分。盡管考試分數線差距甚遠,但按照當時轉學政策,高職院校和專科學校屬于同一層級,政策“允許轉學”,于是這樣的“曲線救國”成為不少低分考生的“捷徑”。
王晨伯父王艾(化名)說,高考錄取后,在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陪同下,他“把4萬元錢裝在紙袋里,在一家酒店大廳當面交給了王興界。”
2013年9月,已在原學校讀書2年的王晨接到王興界通知,來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上課,并給她編班安排了宿舍、輔導員。但令她不安的是,“班級花名冊里沒有我,點名沒有我,就像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而到2014年畢業時,王晨被告知“沒有辦理學籍轉移手續”,無法參加學校的畢業考試,陷入“轉不進又回不去”的境地。
面臨同樣轉學問題的還有學生廖英(化名)。2010年廖英高考分數不理想,在朋友的介紹下,她交給王興界4萬元,并在“指導”下報考了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讀書一年后,同班2個同學與她一起轉到了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隔壁班還有1名同學也一起轉學。
轉學過去的廖英一樣繳納學費、上課、參加考試,還順利通過了畢業考試。但沒想到,2013年畢業時,一起轉過去的幾名同學都順利拿到了畢業證,唯獨她卻沒有。廖英的學籍直到畢業時仍在原轉出學校,狀態顯示為“休學”。
轉學入讀學校稱不知情私人行為還是學校縱容?
為何王晨、廖英轉學失敗?“王晨當時轉到我校后,我查詢她的資料才發現她的高考分數沒有達到我校的最低要求,而廖英可能是因為轉出學校那邊名額有限,當年別的轉學生都成功辦理了,只有廖英的被卡了。”王興界說。
王興界稱,因為轉學手續的辦理周期比較長,所以他一直存有僥幸心理。
“學校之前確實不清楚王晨、廖英2名學生的非法轉學、插班學習情況,現在學校紀委正對此事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后會向社會公布。”湖南財政經濟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就在記者不久前調查此事后,王興界被學校宣布停職。
但“學校毫不知情”一說引來了雙方家長的質疑。
“廖英轉學過來2年,每年都在學校教務處交了學費,還參加了期末考試、畢業考試,這到底是學校監管失職不知情,還是學校在撇清關系?”廖英母親說。
一些高校老師向記者反映,原本是為人性化就讀而設置的轉學政策,有時卻淪為一些人權力尋租的工具,也成為部分考生就讀更好學校的“跳板”。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斌指出,由“金錢和關系”鋪就的轉學捷徑在業內已不是秘密,如此“轉學”成為破壞教育公平的腐敗溫床,必須遏制。
今年1月份,湖南大學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轉學入校就讀,引起社會廣泛專注。
5月,教育部辦公廳已專門下發文件對高校轉學工作進行規范,明確規定了10種情況不得轉學。
湖南省教育部門也已出臺了對接細則,將對此類違規轉學進行堅決打擊。
記者獲悉,湖南省教育廳紀檢部門已對此事立案調查,并表示結果出來后將對外公布。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