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現在從表面上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框架已經形成,但存在混淆錯位的情況,新三板雖然發展較快,但其畢竟是股權轉讓系統,并不能解決中小企業及時融資加快發展的問題。應當借此次IPO重啟之機,對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行規范完善:一是中小板和主板實行的是相同的上市標準,應統一規范為主板,滬深兩市都可安排上市;二是創業板、中小板改革上市條件,降低上市準入財務標準或設立專門層次,使之真正成為創新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上市平臺;三是在滬市開設戰略新興產業板;四是完善新三板和開設“科創板”,使之成為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戰略新興板的“蓄水池”和“過濾缸”。這樣,既完善了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又有利于滬深兩市上市資源相對平衡公平競爭。
2,進一步改革新股發行的定價機制。定價問題是IPO的核心和關鍵。推進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應分準備、過渡、正式實施三個階段推進。目前建議以凈資產值為依據的定價原則。現在不少銀行股、鋼鐵股,股價在凈資產值附近甚至更低。建議盈利能力一般的企業就以凈資產值為依據定價發行,盈利能力真實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可以適當溢價發行,真正高科技、高成長、高風險的企業高溢價必須進行更嚴格的監督,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全流通發行。實現在公平原則指導下的向注冊制改革的平穩過渡,把好新股“入口”的成本基本公平關,至于二級市場投資者以什么價格買和賣,監管層只要加強監督查處市場操縱就行了,沒必要管得過多過細。
3,嚴格監督上市企業的融資規模和發行費用。一般企業的項目融資規模不得超過企業上一會計年度的凈資產總額,防止上市公司特別是大型企業的“獅子大開口”圈錢,浪費寶貴的金融資源。并且根據市場情況對每年融資總額提前發布公告,監管層要控制好IPO每年的融資總規模,避免因市場大擴容而對投資者造成心理壓力以及對市場的資金壓力,使新股發行穩定有序。由于相當一段時間內依附于行政審批的巨大利益導致公關代價高昂,IPO發行費用畸高的問題相當突出,以12月9日上市的新股凱龍股份(002783)為例,發行費用7572.35萬、發行總市值59855.16萬,發行費用占發行總市值的12.65%,平均每股發行費用約3.63元。建議監管部門出臺規范IPO發行費用收取的指導性意見,防止尋租腐敗,維護投資者權益。
4,提高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新股申購中簽率。可以考慮:一是市值的計算應當以真正從二級市場買入的股票作為市值計算的依據,以前本身獲利巨大的大小非、大小限的股票不計算市值不參與申購;二是是適當降低新股中簽股數,滬市中簽股數從1000股調整為500股,深市從500股調整為200股;三是既設定單個賬戶的申購上限又設定單個賬戶的中簽上限,滬市中簽不超過2簽,深市不超過5簽,提高中小投資者的中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