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琢磨的倒是新版新股發行的征求意見稿,從本周公布的新版而言,至少有如下幾點值得關注的:
第一,并非所有股票都在網上網下同時發行,可能適當向網上發行傾斜。新版IPO中規定2000萬股以下的新股采取由發行人和承銷商定價發行,不進行詢價,網下也不進行配售,那就是小票全參加網上搖號了,這個比例究竟有多大呢?根據目前在證監會排隊且披露了發行計劃的575家候審企業中,首次公開發行股份不超過2000萬股的有141家,占比四分之一,也許這個比例還會擴大,鑒于此,熱衷于網下申購的人要注意了,并不是每次IPO都能參與的。
第二,依然會采取低價發行。這些年來,我們經歷過市場化發行,結果見到了最高發行價148元,最高發行市盈率130倍,后來又改為幾乎都按22倍市盈率發行。所以,新版IPO的定價原則就特別受關注。上周,證監會發言人表示,依然按低價發行原則,至于低到什么程度,還得看具體的方案。低價發行意味著上市公司首次發行圈錢減少,而受益的是新股的中簽者,是不特定的中簽幸運者,這個原則的確定也算是給二級市場股票的持有者發點紅利吧,盡管這個紅利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微乎其微,但有總比沒有好。
第三,分段圈錢可能是擬上市公司的融資戰略。基于上述兩點,接下來那些擬上市公司可能采取分兩段實施的融資計劃,比如一家公司首次發行2000萬股,發行市盈率22倍,上市后炒高到40元,公司在一年之內再提出增發的再融資計劃,發行價30元,認購證還是會絡繹不絕吧,分兩步走既可活躍了股價,又照樣圈到錢,實際上今年上半年發行的那批新股中已經有了在下半年進行增發的版本,這種融資模式一旦發揚光大,那批未來的小票就有了新的玩法。
第四,發行失敗機制和黑名單處罰機制,在當下的市場中似乎沒有多大意義。新版IPO規定,發行繳款不足七成就發行中止,不是明確了低價發行么?那就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中不會出現繳款不足七成的現象;還有也不會出現連續在一年累計三次不繳款的現象,所以這些條款對現在的市場沒實際意義。
新版IPO征求意見稿是出來了,關鍵要看最終出臺的定稿以及正式實施的細節,對此所有投資者都會有一個適應過程,實際上也并不復雜,只有按新版方法參與一兩次就會適應,當然,從時間上看要放到明年了,就眼前而言,還是要將即將發行的28家新股對付過去,對股市的二級市場而言,在這28家新股的發行期間,大盤走勢還會有點波折,但震蕩的幅度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