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息希債、A股重創、資金撤離新興市場……只要你是“正常”的資訊消息者,投資組合又以股票長倉為主,中國內地及香港外圍,要擔心的風險因素確實俯拾皆是。危與機乃一個錢幣的兩面,與其活在恐懼中,不如把精力用于管理風險,好好保護自己的投資組合。
除非閣下“另類”到對一天到晚播個不停的財經消息充耳不聞,否則必已清楚聽到“息魔”敲門之聲。然而,從投資大行到炒股通訊、理財顧問到對沖基金,人人都有意見,個個都有話講。
加息對股市的影響,不同的人看法可以相差千里。在這樣的環境中,參考歷史數據是一個隔除雜音的好辦法。無可否認,世界天天在變,以往的模式不一定適用于現在。量化寬松創造了前所未見的流動性、有成員國可能退出歐元區、債券泡沫面臨爆破危機等風險,是美國在以往的加息周期中從未遇過的挑戰。美國聯儲局如何因應新的風險部署加息行動,誰說得準?
過去四十年,美國一共出現過八個加息周期(美國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在至少三次例會中持續加息,會與會之間從未減息)。今天的市場環境也許獨一無二,但自1976年以來的八個加息周期,難道在政經以至人口結構上就沒有自身獨特的因素?
加息不利股債若與事實相符,那么悠悠四十年資產市場的表現,理應足以證明此說在大多數時候都正確。
然而,統計顯示,不管加息前一年、加息后一年還是利率上調期間,股債回報跟傳統智慧大部分時候皆背道而馳。這等于說,投資者對“息魔”的恐懼,與資產回報的實際走向并不一致。
在政經因素每次不同的前提下,股債在美國四十年來八個加息周期俱有令懼怕“息魔”者意外的表現,在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儲局加息在即的此刻,這種穩定性別具參考價值。
基金經理兼財經博客Joshua Brown針對資產市場對1976年以來美國八個加息周期(最短九個月,最長三十九個月)的反應進行過深入研究,發現了以下幾點:
第一,在加息周期開始前一年,標普500指數平均回報18.11%,勝于以12個月為一個滾動期平均11.6%的回報。加息周期結束后一年,美股表現同樣較佳,平均回報達14.6%。
在利率上調期間,美股回報雖略遜12個月滾動期平均值,但標普500指數于八個加息周期中,加權復合平均年增長仍達8.3%,而波動性在八個周期中有六次低于歷史均值。如此表現,應不能用一個“差”字來形容吧?
第二,國際股市在美國加息周期前和后,平均都能明顯跑贏美股和自身歷史均值。在美國聯儲局首次加息前一年,MSCI歐洲、澳大利亞和遠東指數(EAFE),平均回報達25%,遠勝該指數12個月滾動期平均11%的回報。加息結束后一年,EAFE表現與12個月滾動期均值相若,即11%。
在美息上調期間,EAFE錄得加權復合平均年增長14.5%,八個周期中只有一次回報出現負數。
第三,一個按30%、30%和40%比重,分別配置于標普500指數、MSCI EAFE指數和巴克萊整體債券指數,并一年進行一次再平衡的投資組合,在美國利率上調期間,錄得加權復合平均年增長8%,雖不及同一組合12個月滾動期平均9.7%的回報,但在美國加息周期中的表現,經得起考驗有余了。
更重要的是,在四十年來美國八個加息周期里, 這個集美股、國際股票與債券于一身的分散投資組合,從未見過負回報(當然是指整個加息周期而非隨機在當中抽一個時段);最差的一次(1987年2月至10月),組合回報也有0.5%。
老畢認為,市場比投資者想像有效率,很少事我們知道而市場不知?!跋⒛А?,其實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