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周年記: “北冷南熱”局面持續 冀望借深港通擴容
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迎來一周歲生日。
針對市場批評滬港通“雷聲大、雨點小”,港交所(00388.HK)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當日的記者會上回應表示:“雷聲太大是因為市場期望過高,并非雨點(交投)小。雖然滬港通較慢熱,但慢慢來一切都會好,反而快熱的東西不好。”
據港交所數據顯示,北上“滬股通”在過去一年230個交易日累計使用了約1210億元,占整體3000億元額度的40.3%;南下“港股通”則在225個交易日里使用了924億元,占2500億元整體額度37%。
同時,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表示,滬港通運行一年來,市場交易、清算、風控、技術運行平穩順暢,并指出該試點“達到預期目標,取得初步成功。”
上交所的數據顯示,滬港通啟動以來,累計交易金額已超過2萬億元,日均交易金額則接近100億元。
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鄧普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主席麥樸思(Mark Mobius)表示,“滬港通”整體而言算是成功的,因內地和國際投資者獲得了更多的股票購買選擇,而且境外投資者買A股,亦不再需要被動等待QFII額度審批。
外資持續撤離A股
雖然A股市場近日已逐漸反彈至3500點,然而海外投資者卻借市場氣氛回暖的時機,選擇獲利了結。
11月17日,北上投資A股的滬股通全日額度剩余133.12億元,即賣盤成交金額多過買盤金額,凈流出3.12億元。截至17日,“滬股通”已創下連續21個交易日沽出額多于買入額,創開通以來最長凈流出紀錄,凈流出總額逾243億元。
相比之下,南下投資港股的港股通卻持續錄得資金流入,截至11月17日的15個交易日內,僅11月12日錄得凈流出,其余交易日均錄得資金凈流入。
自滬港通啟動一年以來,滬股通的十大成交活躍股均為藍籌股,其中,中國平安(行情601318,買入)穩居每月十大成交活躍股榜首,中信證券(行情600030,買入)、招商銀行(行情600036,買入)、貴州茅臺(行情600519,買入)、興業銀行(行情601166,買入)等也是國際投資者最青睞的熱門股份。
雖然在滬港通推出之前,市場普遍預期該計劃將為A股吸引機構投資者,從而縮小A、H股之間的估值溢價。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自滬港通啟動以來,由于一些中小盤股和創業板持續跑贏大盤藍籌股,反而不斷拉大兩地市場之間的估值差距。恒生AH股溢價指數從去年啟動以來一路攀升,截至11月17日收市報140.33點,相比去年啟動當日的102.14點飆升約38點。
其中,洛陽玻璃(行情600876,買入)股份(01108.HK)、儀征化纖(01033.HK)、浙江世寶(行情002703,買入)(01057.HK)于11月17日收盤價相比內地A股的折讓均超過70%。
瑞銀投資研究執行董事梁裕昌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AH股票的差價就好比同樣一罐可樂在兩個市場的售價不同,主要取決于兩地市場的供求平衡、短期市場情緒等多個因素,短期來看,這個價格差距并不會消失。”
“深港通”年內推出無望
至于市場熱切關注的深港通開通時間,李小加首次明確表示今年年內無法推出。
“現在已是11月,即使現在宣布推出,相關準備工作也至少需要2-4個月時間,沒有可能在年內推出。”李小加坦言,目前深港兩地交易所尚未開始全面的系統測試。
他表示,希望在“南下”的“深港通”渠道打通之時,可以對目前“北上”的“港股通”渠道進行擴容,例如交易額度的調整、擴大可投資股票數量及其他一些技術改進。
李小加表示,擴容方案將有“比較大的突破”,不過“深港通”的開通與“港股通”的擴容并非必然聯系在一起,只是希望大事可以一起做。
桂敏杰亦表示,下一步雙方交易所將繼續緊密合作,共同優化、完善滬港通,使其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發揮作用。
目前,“港股通”日均成交額只有約32.99億港元,遠低于“滬股通”的66.9億元。同時,北上投資滬股通的每日平均成交達18.5萬宗,遠遠高于南下的每日平均成交量,后者僅為4.86萬宗。
業內人士表示,造成滬港通“北冷南熱”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港股通”名單中295只合資格股票絕大多數為大藍籌,而內地散戶偏愛短炒小盤股。
香港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則認為,“滬港通”通車一年來的反應不及預期,希望監管當局可以放寬更多限制,例如降低入場門檻、增加“滬港通”可投資股份至二、三線優質股等,這會對成交量帶來一定的幫助。
針對內地投資者想要通過“港股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仍需要50萬元的投資門檻,李小加稱是否更改相關規定取決于監管部門,不過政策肯定會越來越開放。
他還提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互聯互通來說是很小的因素,并非影響港股通活躍度的很大因素。
同時,港交所主席周松崗指出,在內地股市大幅波動時“滬港通”仍能平穩運作,就已經非常成功。他表示,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及人民幣步向國際化,香港金融市場無法避免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但香港始終有與內地處于相同時區的交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