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以下簡稱滬港通)迎來1周歲生日。
作為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滬港通擴大兩地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利于鞏固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的地位。滬港通既方便內地投資者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香港市場,也增加了境外人民幣資金的投資渠道,便利人民幣在兩地的有序流動。滬港通的運行,還為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啟動,以及深港通早日問世,乃至研究滬倫通等A股與更多境外市場互聯互通的可行性積累了經驗。
滬港通試點初期,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設置每日額度并實行實時監控。其中,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05億元人民幣,雙方可根據試點情況對投資額度進行調整。在滬港通問世前,機構普遍預計資金流向將呈“北熱南冷”,外資投資A股的熱情較高。回顧過去一年,盡管A股數月“瘋牛”行情帶來過賺錢效應,但滬股通的熱度總體低于預期。截至上月底,滬股通額度共使用約1420億元,占總額的47%,成交總額約為14750億元,最高單日成交為今年7月6日的234億元;港股通額度共使用約890億元,占總額的36%,成交總額約為7210億港元,最高單日成交為今年4月9日的261億港元。 滬股通熱度不及開通前的市場預期,還表現為近幾個月資金多次凈流出。截至11月16日,滬股通連續20個交易日處于資金凈流出狀態。這是滬股通開通以來最長的資金凈流出周期,外資借道累計撤出資金超過245億元。截至11月13日,滬股通剩余1792.48億元額度,額度使用率降至約40%。
A股10月以來行情回暖,上證指數累計反彈20%以上,不少市場人士再度為牛市搖旗吶喊,滬股通卻在近日表現為資金持續凈流出。這既與外資對美聯儲12月加息預期升溫的提前反應有關,也顯示其對A股估值風險的判斷與內地投資者存在差異。面對A股短短一個半月來上漲二成以上,以及估值水平明顯高于港股,外資對投資風險控制的要求提升。實際上,透過滬股通過去一年的冷熱及成交熱門股,不難發現外資更加注重基本面,看重市場發展的趨勢,而不是熱衷于題材概念的炒作。
對于滬港通是否達到開通預期,不能簡單以額度使用及股指強弱進行評價。在開通前,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強調,滬港通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得到驗證。近日,李小加又撰文指出,滬港通已經成功通車一周年,在兩地業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在過去一年中運作平穩、交易結算機制不斷完善。他表示,滬港通成交量并非關注重點,尤其是在開通初期,運營的平穩和安全才是更為關注的指標。在這兩項指標上,滬港通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內地和國際股市暴漲暴跌期間,滬港通這座大橋依然結實穩固,成功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一大創新,滬港通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了最大的市場成效。
滬港通的開通,讓人們看到了A股與成熟市場在市場制度、交易規則、投資者保護、投資理念等多方面的差距。經歷今年6月至8月的暴跌,投資者更加認識到推動A股市場走向成熟及走向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對A股市場來說,滬港通不僅架起了兩地交易互聯互通的橋梁,而且倒逼自身與境外成熟市場的接軌,促進解決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各方的關注點,應該從滬港通及其他互聯互通機制對市場的短期提振效應,轉為其促進A股市場融入全球資本市場的作用,進一步夯實市場發展的基礎。